“智改数转”,制造业由大变强

发布时间:2024-11-18 23:49:00 来源: sp20241118

在一条数字化生产线上,巨型机械手臂吊装着零部件缓缓移动,数字操控、自动检测、智能装配,平均每25分钟就能下线一台轮式起重机底盘。

这是徐工集团的核心企业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重型”)生产车间的一角,也是江苏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以下简称“智改数转”)的缩影。

截至2023年底,江苏两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9年全国第一。近年来,各地制造业都在加快数字化转型,江苏的成绩单为何如此亮眼?日前,“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江苏,记者深入探访工厂车间寻找答案。

智能化数字化带来切实效益

徐工重型信息化总监李忠福介绍,近年来,徐工重型信息化部门积极作为,将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围绕研、产、供、销、服和运营管理全价值链,落地核心信息平台,旨在提升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两年前,“智改数转网联”被列为徐工集团董事长“一号工程”。随着工厂关键设备数控化率达到100%,公司生产效率提升50%、运营成本降低25%、研发周期降低40%、产品一次交验不合格率降低23%……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部分关键环节智能化,徐工重型花了将近10年。其间,信息化部门把数据变成生产力,不断助推企业降本增效,实现了从“花钱部门”到“利润中心”的华丽转身。“我们将以‘智改数转网联’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新征程。”李忠福信心十足。

自动导向车从容不迫地穿梭,机械臂井然有序地摆动,全自动化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江苏的制造车间越来越寻常。

在常州,东方润安集团有限公司引入了炉号信息喷码机器人、定尺定重切割系统等。公司董事长蒋中敏回忆:“1987年,350个人1天生产100吨钢。现在,350个人1天能生产1万吨钢。这是‘智改数转’带来的实实在在效益。”

在南京,南瑞继保智能电气装备产业园引入智能机械臂,智能制造车间平均每分钟就能完成1台继电保护设备测试。“‘智改数转’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有助于保证产品质量,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雪峰说。

在无锡,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也开始大规模实施智能化改造,采用设备直联技术、机器人等,建立了监控中心。如今,这里已成为“纺织行业特高支纱技术创新中心”。

顶层设计助推转型升级

记者与钢铁厂、纺织厂和机械厂有关负责人交流时,“智改数转”一词频频入耳。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陈英武告诉记者:“起步早,这是江苏‘智改数转’的一大特点。”

作为制造业强省,江苏于2015年明确提出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高企业智能化发展水平。201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建设。

有了“线路图”和“指南针”,制造业“智改数转”势如破竹。截至2023年底,江苏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约5万个,为4.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免费诊断,累计创建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8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2家、5G工厂97家。

在热火朝天的“智改数转”中,“链主”企业的龙头作用也不断显现。例如,拥有4000多家供应商的徐工重型是工程机械行业的链主企业,在与链上企业协作过程中,徐工重型带动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实现“智改数转”。

随着“智改数转”进入新阶段,江苏不断出台新政策。2022年,《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发布;2023年,江苏印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2024年3月,江苏提出要扎实做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各项工作,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

“起步早、力度大,所以江苏‘智改数转’速度快。”陈英武表示,“江苏要坚定不移地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变革机遇,全力打造‘数实融合强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支撑。”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