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07:56:58 来源: sp20241215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产业链高效协同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何看待产业链协同创新所释放出来的制造业新优势,又如何去理解跨国企业立足中国的产业链,“在中国 为中国”的本土化战略,今天的节目,让我们走进工厂一线进行调查。
走进手机卖场,不少消费者前来选购新机,数据显示,2023年国产品牌手机国内市场出货量累计2.31亿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接近八成。其中,折叠屏手机成为不少人青睐的对象。
近几年,折叠屏销量持续增长,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各主流厂商都在加码折叠屏手机赛道。自2019年正式推向市场以来,折叠屏幕技术日益成熟,轻薄化正是一个重要表现,不到5年间,折叠屏手机折叠起来的厚度已经从约17毫米降至9.9毫米,甚至更低。
在位于深圳坪山区的这条150米长的智能化生产线上,每28.5秒就会下线一台最新款的智能手机,2023年,这里下线了超过百万台折叠屏手机,并被运往全球100多个国家。
智能手机行业高度依赖供应链的协同配合,要维持精准的生产节拍,除了智能化产线,还需要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支持。
在珠三角,1部手机里95%的零部件可以在1小时通勤圈内配齐。不同于普通的直屏手机,折叠屏手机对屏幕组件、机身内部器件堆叠的要求更高。如今,折叠屏手机厚度哪怕再降低0.1毫米,也是对研发和生产能力的极致考验。
手机品牌厂商负责人赵明:“0.1毫米需要把原来的手机整个重构,比如屏幕的模组、驱动的芯片,器件太高放不进这么薄的折叠屏当中,一般我们看到的手机电池单边就要四五个毫米,根本不可能放在折叠屏里面。”
基于深圳以及珠三角完整的产业生态,来自“链主”企业的每一个创新需求,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而言是挑战,更是一次升级的机遇。解决电池的轻薄度问题,成为手机品牌商和供应链的一场双向奔赴。
某电池厂商手机产品设计负责人许玉江:“作为电芯开发团队来说,特别需要有一个比较旗舰的手机厂商,能够挖掘到我们新技术的一些亮点,如果没有的话,我们的技术可能还要再储备五年、十年,一直都没有办法量产。”
这家电池企业研发了不少技术,有的已经孵化了超过十年,却因为没有终端产品需求而无法推向市场。正是9.9毫米超薄折叠屏手机的设计研发需要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双方通过联合研发攻关,将硅碳负极材料技术引入,生产出的电池厚度仅为2.72毫米,容量达5000毫安时的超薄卡片电池。这样的协同创新成果不仅让手机厂商突破技术瓶颈,也让这家供应链企业有了新的发展动力。
不仅是电池,这款折叠屏手机所使用的屏幕、铰链、轴盖等核心部件,都是手机厂商与本土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共同开发完成。2023年,深圳GDP达3.46万亿元,同比增长6%,各行政区中,以产业立区为特色的坪山区增速高达18%,位居全市各行政区之首,产业链的聚集效应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深圳市坪山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堃:“其实一个链,如果一个产业在一个辖区里面越集聚,它的虹吸效应就会越来越强,18%的增速构成里面接近七成是工业,七成里面90%以上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所以我们这么多年特色鲜明的产业立区迎来了一个爆发的增长时期,跟我们前期的铺垫是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而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如今,围绕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所形成的产业链供应链,正成为新的发展优势,不少外资企业越来越看重中国超大规模的本土市场以及产业链配套能力,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研发投入。今年1月,大众汽车(中国)科技公司在合肥开启全面运营,这也是大众在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公司负责人就此接受了《焦点访谈》的采访。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葛皖镝:“借助于研发中心,我们希望及时回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一方面,我们要打造大众汽车集团首个专属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平台,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将其开发周期缩短约30%,这样才能够跟上中国市场的步伐。”
通过设立新的研发中心,大众汽车集团将开发部门和决策流程在合肥整合,并专门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型。这也是大众希望更好利用本土先进供应链,推动自身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步。
葛皖镝:“我们在合肥进展非常顺利,特别是在建立强大的供应链方面,仅仅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我们就建成了智能网联汽车中心,依托于这个中心,我们也因此覆盖了从研发到生产,以及物流和数字销售服务在内的全部价值链,这得益于我们与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们的共同努力。”
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专家委主任陈玉涛:“很多外企都在积极布局中国的创新中心,过去在中国布局工厂之后,从中国加工完,再通过中国海关把产品发到全球各地。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市场本地的需求也在增加,它不得不把研发也布局到中国,需要和中国企业共同发展。”
选择在合肥布局的不只是大众汽车,2023年,合肥新增外资企业205家,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6.4%。当地完整的科技产业配套以及创新生态,正是吸引他们的关键所在。对于外资企业而言,旺盛的市场需求是吸引其落地的重要因素,产业链企业的集聚则是决定他们最终扎根的“定海神针”。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林雪萍:“外国的制造业在中国深耕有两个基本逻辑,第一是中国供应链的效率非常高,第二中国拥有单一的庞大的市场,企业选择哪个地方会考虑到当地的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不仅仅要提高营商环境,同时也要有多元化的产业。”
坐落在巢湖之滨的安徽创新馆,从集成电路到新能源汽车,再到新型显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几乎所有合肥以及安徽的重点新兴产业都在这里以一种全景的方式呈现。
除了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产业链加快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是合肥吸引新兴产业聚集,成为制造业科创高地的重要一环。就在今年初,安徽创新馆内举办了一场创新日活动。活动的主角是已经进入中国市场40多年的美国康宁公司,而参与策划的则是合肥的政府部门。
自2015年来,康宁公司就与安徽省不断深化合作,累计在合肥、蚌埠投资项目超过10个,涉及显示、汽车应用等产业,总额超过30亿美元。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专注于玻璃和陶瓷技术以及光学物理的跨国公司,创新研发是康宁一直以来的优势,但如果没有产业链企业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它们的创新成果也无法有效落地。
对于康宁公司提出的需求,合肥市发改委工业发展处处长余兆炳很快就能找到解决的思路,这源于合肥市在推进新型产业链体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套成熟经验,对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动态,他们有着全面的掌握。
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发展处处长余兆炳:“新型显示产业全景图上面显示了合肥市发展新型显示的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本地的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有这个全景图,我们对标作战、挂图作战非常可视化作战。”
在合肥市,像这样由政府部门、商业协会、龙头企业以及专家等多方组成的产业链专班共有16个,余兆炳正是新型显示产业链专班工作人员,在了解完康宁的需求后,余兆炳和同事们便从这张产业链地图入手,制定专项措施,为企业精准匹配资源。并最终根据企业特点,和康宁公司共同谋划提出举办创新日的想法。
康宁大中国区总裁兼总经理刘之菲:“当时就碰撞了一个主意,合肥市发改委说我们能不能以你们的技术,不单单现有产品,包括一些在研的、一些从原型要推广到初期的市场技术,能不能拿出来跟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伙伴,包括潜在客户能做一些分享。”
创新日的想法碰撞出来后,仅仅过了30多天就顺利进行,活动上康宁公司发布了9项新技术,涉及显示、人工智能、半导体、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政府围绕产业链所打造营商环境的努力,更坚定了知名外企继续扎根中国的信心。
从对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实地探访中不难看出,我国仍然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及高效的基础设施和新技术应用等显著优势。立足未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有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地位作用,助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编: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