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张颐武:如何打造大运河“超级IP”让世界更懂中国?

发布时间:2024-11-22 04:37:00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社 北京11月12日电 题:如何打造大运河“超级IP”让世界更懂中国?

  ——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中新社 记者 杜燕

  作为全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中国大运河从起始到纵贯南北已历2500多年,延绵不绝,沟通南北,贯联古今,通向未来。

  中国大运河有何独特价值?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推动沿线城市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讲述如何将中国大运河打造成为“超级IP”,让世界更懂中国。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与世界其他运河相比,中国大运河有什么独特价值?

  张颐武:从字面上讲,“运”意为运输。运河既是一种独特的运输方式,也是一种独特的水系沟通方式,还是文化交流、沟通、传播的方式。可以说,运河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一种重要路径,是人类共创美好生活、共享资源、共享自然的重要路径。从古到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2021年出版的《世界运河辞典》,世界范围内有约1100条运河、4000多座运河城市。世界上所有人工运河中,中国大运河是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使用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运河,是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水运工程的杰作。

  由于自然地貌,中国的江河多从西向东汇入海洋。而有2500余年历史的中国大运河,则纵贯南北,全长3200千米。大运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份,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重要文化区域,逐渐汇聚起饮食文化、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等,积淀了古典园林、藏书楼阁、桥梁古塔等一批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通过推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及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沿线水源、闸、桥梁、古遗址、古建筑等运河遗迹和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让更多人看到大运河的原始面貌。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记忆,其独特性体现在多样性、丰富性、包容性、时代性、交融性、开放性、和谐性。它是人类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丰富自然的见证,是传承文明、沟通民心的见证。可以说,大运河整体上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人类文明传承生生不息的体现。

2023年10月29日清晨,货船行驶在京杭大运河江苏省宿迁段。柴军委 摄

   中新社 记者: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在您看来,大运河如何打造成为极具辨识度的地标性“超级IP”?

  张颐武:在中国版图上,可看到“一纵一横”的文明标识,“一横”是长城,“一纵”即大运河,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长城,具有军事防御功能,连接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沿线成为民族多元与文化多元融合的重要区域,是中国的国家符号,是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标识。

  大运河贯穿南北,加强了南北沟通,可保障经贸物资畅通等,促进了国家经济繁荣、政权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尤其是大运河以洛阳、西安为重要节点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以扬州、宁波等城市为重要节点串联海上丝绸之路,并通过水陆交通系统连接泉州、福州、广州等重要“海丝”主港,进而连接世界。因此,大运河不仅是绵延千年的中华历史文脉,是影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流动血脉,更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渠道和见证。大运河不具有军事防御功能,但有相互沟通、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意义,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独特标识。

  如何让这一独特标识进一步享誉世界?十余年来,大运河所拥有的重要文化地位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公布,进一步加强了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要打造大运河“超级IP”,不光是重点基础工程建设,还有水系梳理、挖掘沿岸文化等,就是“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才能让大运河成为“超级IP”。

2023年11月4日,杭州,第十届中国大运河庙会游人如织。鲍梦妮 摄

   中新社 记者:在您看来,从历史悠久且保持连续性的中国大运河,如何理解中国?

  张颐武:人类很早就开凿运河,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运河。

  世界著名的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紧密联系亚洲、非洲及欧洲,从1869年通航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运通道之一。

  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巴拿马运河,可追溯到16世纪。它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1914年正式通航,目前也仍是世界航运要道。

  与以上两条运河一样,中国大运河对沿途的交通和文化沟通起了积极作用。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联系南北,更连接了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历经两千多年的持续发展演变,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

  中国大运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以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制度体系——漕运为例,这是世界上唯一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稳定政权、维持统一,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

  漕运兴于秦,终于清末,存在两千余年,大运河见证了其形成、发展和衰落。漕运是解决南北自然资源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措施,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人类在农业文明时代重要的制度文明成果之一。挖掘漕运文化在内的运河文化故事,对于激发人们认识运河、了解中国有很大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大运河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外交往来。比如,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的苏禄王墓,作为中国境内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有后裔守墓的外国国王的陵墓,距大运河河岸不到1000米,已有600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运河对外交流的重要遗迹。

  运河沿岸留下许多中外交流故事,等待进一步挖掘和传播。

2023年10月7日,京杭大运河江苏省淮安市新港集装箱码头一派忙碌景象。贺敬华 摄

   中新社 记者:大运河沿线诸多城市因运河而生、随运河而兴,人们更是常说“运河上飘来北京城”。如何在保护运河的过程中,促进城市发展?

  张颐武:要保护好才能够传承好、利用好。

  大运河跨越8个省市,沿岸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具特色又彼此包容,在大运河畔流淌、融汇,形成了一条“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

  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的北京为例,人们常说“运河上飘来北京城”“紫禁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可见大运河对北京极为重要。

2022年12月11日,夕阳映照大运河,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里落日余晖映晚霞,一抹夕阳美如画。王丹枫 摄

  从辽南京城到金中都,再到元大都、明清北京城,这座北方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设物资、生活物资多借助运河运输。随着人员的南北交往,京剧、烤鸭、“燕京八绝”等,都与运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运河贯穿了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域,也是中国联通世界的文化廊道,是展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精神的文化载体。尽管大运河的某些功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历史文化价值却历久弥新。

  长期以来,大运河系统性、全方位的遗产保护和文化展示仍存不足,挖掘和阐释大运河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还不够。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六条世界遗产运河。这些年,相关研究有所增加,但研究的广度、深度,对运河文化的挖掘,仍需进一步加强。

  保护大运河是所有运河沿线地区的共同责任。如今,运河沿岸各省份、各城市联动日益活跃,跨区域统筹协作日益增强。在打造大运河“超级IP”时,就要统筹考虑,形成统一、丰富的传播系统,在交流互鉴中推进跨文化理解,从而产生更强的效果、更大的影响力,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完)

  受访者简介: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