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2:39:13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网 北京1月22日电(记者 徐婧 杜燕) 2023年,北京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收官。北京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新增11家博物馆备案、27家“类博物馆”挂牌。
今年,北京的博物馆将怎样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正在召开的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委员们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各抒己见,畅谈“博物馆之城”建设。
“博物馆之城”活力上新
2023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首都博物馆推出“辉煌中轴”展览,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西安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17家单位的53组(件)文物,对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思想源流、历史发展、公众化进程和保护工作进行系统阐释。
图为参观者在首都博物馆“辉煌中轴”展览欣赏中轴线沙盘。 记者 易海菲 摄来自社科界的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战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都博物馆已对基本陈列进行全新升级,展览以北京70余万年的人居史、1万余年文化史、3000多年建城史、800余年建都史、70余年新中国首都史,特别是新时代以来首都的发展成就为重要节点,展示北京逐步递升的城市地位,日益多元荟萃的都城文化,展示北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体现了北京悠久的历史、绵长的文脉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
2023年底开放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在新一年将推出“故宫博物院藏古代颜色釉瓷器展”“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珍藏文物展”等展览与观众见面。
图为观众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厅内参观。记者 杨可佳 摄“2024年适逢齐白石诞辰160周年,首博正在筹备一场齐白石作品精品展,预计9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韩战明说,这一展览将展出约300件齐白石作品,还将有数字展同期展出。
过去一年,首都高校的青春力量为首都博物馆带来了新活力。韩战明介绍,2023年启动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之“古都行”项目中,百余名首都高校学子走进首都博物馆,参与文物研究、文创开发、展陈设计、词条撰写等工作,形成了40余篇研究文章,创作了40余件文创产品。
其中,首都博物馆馆藏的“铜坐龙”,曾是金中都宫城正殿的瑞兽,见证了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是北京建都870周年的重要物证。通过馆校合作,经北京印刷学院青年学生之手,披上幻彩走入当代生活,化身为幸福守护者,为展示文物内涵、使文物活起来提供了新视角。
加强建设“智慧中轴线”
“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强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粹、助推首都功能核心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今年,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带来了一份关于科技助力北京中轴线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2023北京文化论坛期间,论坛嘉宾参观北京中轴线。图为嘉宾在鼓楼参观数字沉浸展“时间的故事”。 记者 易海菲 摄上述提案中提到,北京中轴线的15处遗产构成要素类型不同、形态各异、空间丰富,然而目前各遗产点彼此仍显孤立,以点连线、以线成面的联系有待加强。为确保整个中轴线的完整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充分展示中轴线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科技手段与中轴线深度融合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待加强。
提案建议加强“智慧中轴线”顶层设计,形成引领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战略布局。站在科技发展前沿,以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为目的,站在打造智慧引领、先行示范的高度颁布《关于北京智慧中轴线发展的实施方案》,系统性部署“智慧中轴线”建设。
同时,建立“中轴线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轴线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品牌;依托天坛、故宫博物院等历史文化遗产存富集的实体单元建立专题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或基地,力争创新出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基于AR技术的文化遗产衍生品、文化主题游戏等,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比如,以数字技术打造文化遗产IP,进一步围绕结合“京燕风筝”等非遗资源为中轴线提供更加别致的数字藏品等。
首届兰花奖外籍评委参加“走读中国·北京中轴线”主题参访活动,参观访问故宫、景山、钟鼓楼、天坛等中轴线地标。 记者 田雨昊 摄提案还提出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保护传承好中轴线文化遗产。比如,建立中轴线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数据平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并进一步搜集中轴线相关数据资源,搭建完善的中轴线数据平台等;加强对中轴线文化和历史内涵的数字展示,在适当地域建设中轴线文化数字体验中心,在重要节点建设中轴线文化感知亭。充分利用3D影像科技、VR虚拟展示技术、实地场景模拟等,通过构建“元宇宙”让虚拟内容展现中轴线的文化内涵,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