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谈文化|王立群:整天纠缠人际关系,啥也做不成

发布时间:2025-01-10 15:12:16 来源: sp20250110

   中新网 北京6月29日电(记者 上官云)“经受过重重挫折的人,他才能真正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眼睛可以近视,目光不能短浅。”聊起世间百态,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的见解总是一针见血,精准戳中人们内心的情绪。最近,年逾古稀的他,再一次在社交平台上火了。

  十多年前,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上凭借讲《史记》出圈,在担任《中国民歌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的点评嘉宾时,妙语连珠,迅速走红。

  短视频盛行的当下,有人把他当年的观点翻出来,有时寥寥数语,就能收获数以万计的点赞。他本人也成了一些网友喜欢的“金句王”。

  不过,对于外界给自己贴上的各种标签,他对 中新网 记者说,可能是经历的比较多,自己以前就在讲座上或者采访中即兴谈了点感想,现在也早就忘了当年说的什么。

  “没必要在意虚名。”无论被问到当年的走红,还是如今的“翻红”,王立群都是这个回答。

  制图:司方

  作为学者,他一直把读书和做研究视为主业,认为要将有限的精力拿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认真做学问最重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踏踏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做人。这是王立群治学的风格,也是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

  《史记》中的人生智慧

  寥寥数语即成“金句”,这源自王立群多年积攒的知识储备。聊天时,他能引经据典,说到如何面对挫折的命题,随口就能援引《史记》中的故事,讲出一通令人信服的道理。

  打开书柜扫一眼,王立群的很多藏书都跟《史记》有点儿关系。对他而言,《史记》里有很多鲜活的人物和人生智慧,而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

  “你看,项羽经常‘大怒’,进入函谷关那次也是,但这很不应当,说明项羽看不清和刘邦之间的关系。”王立群解释,二人曾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当秦朝覆灭以后,就变成了对手。

  然而,项羽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一点,错失打败刘邦的机会,所谓“鸿门宴”,也不过是一群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喝了一场酒。

  知道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谁、朋友是谁,该打的时候必须出手,不该打的时候用各种办法缓和。王立群认为,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

  再比如,韩信很有才华,但早年间穷困潦倒,成为项羽、刘邦的手下,依然不被重用,便愤然离去,于是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文学演绎。

  “有才的人不一定有机遇。很多事情你想透了就行,改变不了的事情别纠结,但心里要有点数,做好自己,有了机会,就抓紧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说。

  没必要追求虚名

  在国内学术圈,王立群早就小有名气。不过,他是在登上《百家讲坛》之后,才在更广阔的维度上进入公众视线。

  学者王立群。受访人供图

  他的社会阅历相当丰富,高中毕业后,被一所小学聘为代课教师,教授语文、数学、珠算、美术等等,由于缺少教师,甚至在一周之内学会了弹奏脚踏风琴,兼职教过音乐。

  很长时间内,王立群似乎一直没能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按照当时的规定,由于不符合报考条件,与高考机会失之交臂。

  他不想认命,心一横,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了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找同事借来教材,一头扎进书山,终于成功“上岸”,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讲师、副教授,再到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一直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内容范围涉猎很广,当然,也包括他喜欢的《史记》。

  他没有想到,凭着对《史记》的研究,自己的生活轨迹即将发生另一次改变。

  2005 年,“百家讲坛”到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王立群刚从北京出差回来,由于非常疲劳,便请求第一个讲——早点讲完,好回家睡觉。

  当天,他讲的是《鸿门宴》,最终凭着对项羽的独到解读胜出,在61岁那一年如期亮相《百家讲坛》。节目知名度飙升,他也成为当年最“出圈”的学者之一。

  有人用“大器晚成”来形容王立群。每次听到类似的话,他的眼角都会荡起一圈笑纹,“要从年龄上说,去《百家讲坛》的时候,晚倒是真晚。”

  学者王立群。受访人供图

  “那时候的主讲人,康震老师比我小25岁,蒙曼老师比我小30岁,都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他自嘲,“实际上我也没什么大器,是不是成这也不好说。”

  有句话说,出名要趁早。他倒不这么看,“想出名也要有机会啊。至于所谓的名气,要那个虚名有什么用呢?如果不读书、不研究,有名无实,那好吗?”

  王立群心里早就有了答案,“还是读一点书,增长一点见识。自己提高了,心里才踏实。”

  底色依然是学者

  “我的底色还是一个学者。”王立群曾不止一次说过,“做人要踏踏实实,做学问也是。”

  他很早之前就养成了习惯,出现在公众场合时,大多会穿得很正式,无论是亮相直播间还是新书发布会,一般都会提前到场,衬衫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乱。

  这种严谨的作风很符合人们对老派学者的印象。事实上,他也确实将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学术课题上,即便在做过重大心脏手术后,依然如此。

  学者王立群。受访人供图

  只不过,最近几年他明显感觉身体在“抗议”,体能、记忆力、视力、听力全面下降。

  在医生的建议下,他过上了一种更为规律的生活,适度散步,读书,再分一点时间接待来访的朋友,婉拒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唯一没变的,就是写书和做研究。

  “如果整天纠缠人际关系,那你啥也做不成。”王立群保持情绪平稳的秘诀,就是隔绝一切,专心做事,别为了一点小事扰乱心态,“觉得烦了就去看看书。”

  今年,他又完成了“王立群读《史记》全系列精装典藏版”的修订,同时从紧张的工作时间中匀出一部分,重新写作了这套作品中的《西楚霸王项羽》。

  专注于学术,并不意味着跟社会脱节。他从网上买书,短视频刷得很溜,看到好文章浏览一下,技术性点赞,“按自己的需要去了解信息,我有一大堆正经事要干,不会沉溺其中。”

  王立群很幽默地透露,自己现在也挺关注养生,因为手头有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想着还是把它做完。“希望研究成果出版时,自己的名字最好别加黑框。”(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