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6:55:31 来源: sp20250110
“开封城,城摞城;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几层”,这是早年流传于古都河南开封的一句民谣。古称启封、大梁、汴州、东京、汴京、汴梁的开封,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迄今已有4100多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多年来的考古过程中,当地陆续发现了城下叠压着唐宋明清多个时期的城垣建筑,以及墙摞墙、桥摞桥、路摞路、马道摞马道的奇特现象。“城摞城”的出现,当地亦被学界称为古今重叠型城市。
近日,记者走访古都开封注意到,城墙遗址、古马道遗址、州桥及汴河遗址等地,均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开封“城摞城”现象。那么,开封“城摞城”奇观因何而来?据了解,开封地处黄河“豆腐腰”最脆弱位置,千百年来曾多次被黄河水淹没毁城,但高大坚固的城墙、佛塔等高层建筑从未被完全摧毁,这也为开封城一次次原址重建提供了可能,也造就了千年未变的北宋东京城中轴线以及“城摞城”奇观。
图为开封古马道遗址清代城墙遗迹以及黄河淤泥层,可以看出城墙包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规格不同,厚重的淤泥将地表抬高,原本城墙被毁,清代城墙又在原址之上叠压修建,融为一体。刘鹏 摄 图为古马道遗址特写。马道作为古城墙上城楼的坡道,在重建之后又整体叠压,证明重建的城墙与城楼的位置关系不变,而“城摞城”现象的特点在于不仅城墙叠压,城门更是摞着城门。城门位置的不变,也证明了古城虽然屡淹屡建,但主要出城街道位置依旧未变。刘鹏 摄 图为开封古马道遗址博物馆展示的“第一层马道”。刘鹏 摄 图为开封古马道遗址砖瓦堆积,及城墙在明代洪水中倒塌,砖瓦之下还有遇难者遗骸,历经兵灾水患,城墙在废墟之上复建。考古发掘工作不仅出土了文物保护遗迹,更是让这段被遗忘的历史生动再现。刘鹏 摄 图为开封州桥及汴河遗址,汴河故道河堤北岸宋金时期的灰坑遗迹,以及明代水井遗迹。当地使用白线区分不同历史时期成因不同的地层。刘鹏 摄 图为开封州桥遗址之上道路遗迹剖面。南北向的州桥桥体自宋代至明清,为开封南北中轴线主干道,在地层上的剖面清晰展示出层层路土的叠压情况。刘鹏 摄 图为州桥遗址明代河道河底淤泥叠压地层展示。右为州桥遗址明代雁翅以及排水槽部分与宋代石壁叠压,清晰再现了明代汴河河道的淤塞,以及明代重修州桥与宋代河岸石壁的关系。刘鹏 摄 图为汴河故道探方剖面,从一层层凹下的地层线中可以看出汴河河床逐渐被淤塞抬高的过程。该探方剖面完整清晰再现了自唐宋时期至现代开封的地层变化,以及开封屡遭洪水淹没后形成“城摞城”现象的实证。刘鹏 摄 图为州桥遗址探方。主体为明代州桥砖石桥面,于明代洪水后深埋地下。桥面正位于开封市中山路之下,叠压数百年之久。刘鹏 摄 【编辑:曹淼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