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2:48:12 来源: sp20241130
岁末回首,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感知2023中国经济‘脉动’”系列报道,围绕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的部署、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重点,以及记者全年的采访调研,挖掘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等实践,全方面展示我国经济保持恢复向好的发展态势。
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亿斤;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产业融合稳步推进……今年,农业再获丰收,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三农”再次交出一张亮眼“成绩单”。
多位专家表示,漂亮的“三农”成绩单是“里子”“面子”双向发力的结果,饭碗端得稳,产业发展旺,乡村建得美,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仓廪实,天下安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8453万亩;粮食总产量13908亿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780斤/亩。华夏沃野,秋收冬藏,一个丰收年画上了圆满句号。
时值大雪节气,一场漫天大雪让河南省安阳市滑县181.2万亩冬小麦盖上厚厚的“过冬被”。在滑县小铺乡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种粮大户王付强一遍遍检查着小麦根系的生长,预防冻害发生。
“由于前期气温偏高,麦苗生长过旺,这场大雪不但能为土壤保墒,还能促进根系下扎,控旺又抗冻,现在心里也有底了,来年还得是个好收成。”王付强说。
据了解,为应对天气变化,当地积极施策,开展小麦镇压作业,精细化田管,全力做好小麦防寒抗冻工作。“为应对此次寒潮天气,已组织100余名农技人员查苗情,因地因苗制宜,指导农民进行小麦科学管理,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为明年的夏粮丰收打好基础。”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黄利华介绍说。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的密码在于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全国已累计建成的10亿亩高标准农田,能够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水稻、玉米机收率分别超过97%、94%、78%。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积极发展数字农业,提升智能农机使用率,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现代化的科技装备是粮食丰收的最大底气,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大支撑。”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说,技术新、装备强,不断优化升级的农业机械,助力了粮食收获。
产业旺,乡村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琴声悠扬,余音绕梁。走进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七贤琴坊老板孔海广正通过手机与省外客商联系业务,从事制琴行业20多年的他,现在已经把古琴卖到了全国,“我还要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明年把产品卖到海外。”
古琴产业带动村民蹚出了致富路。民族乐器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像孔海广等一批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现在的年产值达到了300多万元。”孔海广说,像他这样的制琴作坊,村里还有好多家。
乡村的“蝶变”源于当地丰富的泡桐资源。徐场村村委会主任徐永顺介绍,近年来,该村依托300多亩的泡桐种植资源,大力发展民族乐器产业,一年卖出7万张琴,产值已达1.8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乐器村”,90余户村民约300人吃上了“乐器饭”。
“对创业人员扶上马送一程。”兰考县副县长刘九玲表示,通过出台乡土人才政策,叠加引入对脱贫户无息贷款的金融“活水”,助力当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把乐器产业这个“蛋糕”越做越大,一直是徐永顺的心里的目标,“接下来,大家要合力发展网络销售,利用逐渐便利的交通网络,把村里的琴卖到全国各地。”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是前提。”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表示,富民特色产业之所以如此重要,在于它在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等方面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现共同富裕不掉队。
文化活,百姓乐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
一把剪刀、一方红纸、一双巧手,不一会儿,一幅将柔美与力量完美融合后的剪纸作品展现在大家眼前。“这幅作品剪得不错,但要注意在细节处再精致一些。”在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剪纸培训班上,非遗项目“宁津剪纸”第五代传承人张蒙蒙正在为学员们传授剪纸技艺。
“在政府帮助下,我和父亲一起建立了宁津山花剪纸非遗产业园和民俗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开设培训班,免费培训留守妇女和老人等低收入者以及残障者等学习剪纸,并通过回购剪纸作品助其增收。”说起近年剪纸产业的发展,张蒙蒙有着切身体会。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山花剪纸有1000多年的历史,兼具北方剪纸的浑厚质朴和南方剪纸的灵秀纤细,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宁津县挖掘乡村文化人才,培育乡村非遗传承人,从保护传承民间手工艺、促进农民增收出发,让“头雁”带动相关文化产业逐渐发展壮大,使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和就业。同时,当地依托非遗工艺大力发展手造产业,全面整合资源,推动了传统技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据了解,宁津县共有63个非遗项目。截至目前,宁津县依托蟋蟀罐、山花剪纸、宁津烙画等丰富多彩的“指尖技艺”,已培育发展出10多家“非遗工坊”规模企业,带动当地近万名农民就业增收。
“我们将不断提升‘山东手造 宁津好品’的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促进农民就业、创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宁津县文化和旅游局非遗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李薛甲说。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加强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提升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让欣赏美、追求美、塑造美成为乡村文明新风尚。
“从全国看,各地地理环境与资源禀赋千差万别,乡村建设也需要百花齐放、各美其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李朝阳认为,广大美育和美术工作者应强化使命担当,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大事业,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更大力量。
沃野千里皆是金,乡村振兴势万钧。新时代、新征程,一幅幅粮丰农稳、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在神州大地上正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什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
对于农民而言,是丰收后稳定的增长收入。
对于乡村而言,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带给大家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对产业而言,是立足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把乡村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夏收时节,我们走进河南安阳的高标准农田,中原粮仓满目金黄,种粮农民杜焕永嘴角不经意的一抹笑容,让我们一行采访人员切身感受到了一种喜悦,叫丰收。
时近中午,田间地头的阳光已逐渐显现其毒辣一面,且让人无处寻找遮阳之地。农技人员耐心向我们介绍种植细节的过程中,汗水顺着遮阳斗笠的固定绳不停地往下流,却浑然不觉,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一种态度,叫责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大山深处,在遥远边陲,在中原粮仓,在温润水乡,“三农”人的责任陪伴梦想,照见远方。
在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亿万农民撸起袖子加油干,正昂首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感知2023中国经济“脉动”系列报道:
之一 扩大国内需求:消费马车“跑”起来 有效投资“活”起来
之二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靠前布局新赛道 激活发展新动能
之三 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经济发展释放“1+1>2”协同效应
之四 构筑竞争新优势 数字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之五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举措密集出台 夯实经济回升基础
之六 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为建设金融强国筑牢安全底线
(责编:王震、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