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6:22:22 来源: sp20241122
如果给你一次“交换人生”的机会,替别人作出一次人生选择,你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在山西农业大学的一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22岁的大三学生张琬仪“穿越”到了毕业十字路口,化身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李望杉,正面临——A出国深造,B留在城市奋斗,C回到家乡投身乡村振兴——三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她的选择将决定游戏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走向。
“学生可以做任何选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映射着他们对人生价值、社会责任的思考。”这堂课的主讲教师、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翟中杰在一旁默默观察着这一切,这是他这两年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实验——用“剧本杀”的方式讲好“大道理”。
几乎在同一时间,厦门大学也开启了将“红色剧本杀”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从去年开始,该校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连续举办的两届“红色剧本杀”创作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的千余名师生参与。年轻的大学生换上极具时代感的服装,化身地下工作者,在革命战争年代完成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隐蔽战线任务……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党团日活动、思政课堂开始引入“红色剧本杀”。青年通过阅读剧本、模拟场景、推理线索等环节,与革命前辈、时代榜样,或是有同样困惑的同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
角色扮演:理解人生抉择背后的挣扎与智慧
作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大三学生,此时的张琬仪和主人公李望杉有着同样的迷茫:“毕业之后,我能做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张琬仪决定选择和自己生活最为贴近的选项C——回到家乡投身乡村振兴。
这部《乡村振兴》的原创剧本由翟中杰带着5名学生打造。故事发生在山洼村,李望杉选择回到农村工作之后,需要与农业科技工作者、乡政府工作人员、农民企业家、回村农民工、妇女代表等人共同商议村庄发展。一场关于种植“梨”还是“瓜”的讨论,成了这场“剧本杀”的主线任务。
也许剧情并不复杂,但对“玩家”来说,他们需要从角色的身份和立场出发,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达成共识,有时还要用肢体动作、表情、语言还原村民们的真实生活,比如征地、种植、农产品售卖。
在这之前,张琬仪没想到思政课可以这么“接地气”,更没想到在课本上看似简单的“乡村振兴”四个字,背后竟凝聚着这么多人的智慧和奋斗。接下来,她跟随李望杉的成长轨迹,逐步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参与动员村民、技术培训、梨树种植、后期销售等工作,最终帮助山洼村走向了富裕。
张琬仪说:“那些曾经觉得空泛的概念、名词,当自己能以第一视角去体验、去思考时,突然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别人在做选择时是这样考虑的。”
“剧本杀”是一种围绕剧情演绎进行的真人角色扮演推理游戏,由3-8位玩家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并阅读对应的人物剧本,随后搜集线索、推理分析,找出剧本中隐藏的真相。如今成了年轻人口中的“潮词”。
翟中杰第一次听说“剧本杀”时,第一反应是“拒绝”。在一次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上课时,他问大家:针对思政课的创新和改革,你们作为年轻的思政课后备力量有什么建议?有学生提出,可以用“剧本杀”的形式,将红色党史故事改编为剧本。那时,翟中杰觉得,“有些不靠谱”。
出于好奇,翟中杰在学生们的带领下体验了第一个“红色剧本”。故事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群英勇的地下党员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为了保护重要情报和同志的安全,展开智慧与勇气的较量的故事。结束之后,他发现,参与其中的大部分学生竟然都流泪了。
“思政课上很少出现这样的场景。”翟中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涉及青春之问、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公德、法治观念与法治精神等专题,十分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思政课教师单纯通过讲课,很难让这么多同学同时被感动”。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晗是两次“红色剧本杀”创作大赛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她觉得,随着祖国的强大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历史和红色文化,“剧本杀”这种形式能巧妙地将“青年”和“历史”有效结合。“他们不再是党史的旁观者,仿佛与那些英雄人物并肩作战。”张晗说。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钟君如加入的创作团队中有多位来自水稻育种课题组的成员,大家决定以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迹为蓝本,创作体现农业科研道路上艰辛与坚持的剧本——《禾心》。
在创作过程中,这群农学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还原袁隆平院士的真实经历,还要将其中的精神内涵巧妙地融入剧本杀的情节和角色中。钟君如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科研团队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终于研制出了珍贵的种子。然而,这些种子却不幸失窃。在紧张的调查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却决定将剩余的种子和技术无偿捐献给全世界”。
“科研精神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身体力行的。”钟君如逐渐发现,在袁隆平纪实传记《追逐太阳的人》里读到的那种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国家的无私奉献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具体的情节和角色来体验和感受的。
后来,不止一位学生告诉翟中杰,“剧本杀”就像一种“模拟人生”,大家体验那些向往的、好奇的、未曾经历过的人生,能从侧面启发自己未来该怎么做。翟中杰说,角色扮演是“剧本杀”的核心,参与者和角色之间的高度共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动机和决策,从而增强大家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认知。
学生主创:打造更适合思政课堂的原创剧本
尽管对“剧本杀”这种模式的教育效果信心满满,但翟中杰很快就遇到了瓶颈。在购买了10多部剧本后,他发现,现有剧本与思政课内容匹配度不高。
张晗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目前市面上流行着很多“红色剧本杀”。这类剧本多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的事件为原型,选取历史意义重大、情节冲突激烈的事件改编,进行演绎。一般情况下,这样一场标准的“剧本杀”耗时长达4-5小时,主要侧重于解谜环节的设计。如果直接将其应用于思政课堂或校园比赛,很难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
如何在保持游戏趣味性的同时提升其思想性?如何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这些成了张晗和翟中杰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去年,翟中杰面向全校学生招募组织起了一个团队,开始尝试编写剧本,将乡村振兴、青春选择等时代主题融入其中。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大家根据《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创作出了《乡村振兴》《人生选择》两部原创剧本,后来成了学生心目中的“爆款”校园活动。久而久之,翟中杰发现,学生创作的剧本最大的特点是“接近青年的生活”。
《乡村振兴》主创团队成员庞国奇的本科专业是戏剧影视文学,研究生就读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他来说,参与剧本创作巧妙融合了自己的两个专业特长。在人物塑造上,他们尽力贴合当代大学生的真实特征。比如,主人公原名“李旺山”,寓意着父母的期望——希望他能为家乡带来改变。然而,随着他步入大学,不想一辈子窝在大山里,想要像一棵杉树一样高大,拥有更广阔的天空,便改名为“李望杉”。
“主人公选择回到家乡的想法也不是一开始就萌生的,而是在思政课堂、志愿活动中不断累积,这才一点点发生了转变。”庞国奇说,这种设置不只是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也反映了当代青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抉择。
像这样的细节,在学生原创的“红色剧本”中还有很多。让张晗倍感欣慰的是,这两次比赛中出现了上百部精彩的原创“红色剧本”。比如,《破狱风云》以厦门破狱斗争为蓝本,用特别的视角带领玩家感受潜伏在国民党敌后战场战斗的前辈们为理想事业的奉献与付出。《第柒人》将剧本角色设定为现代人物,使玩家易于代入角色,在游戏中一步步探寻厦门地区第一个团支部成立的历史故事。
为了确保剧本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都有可靠的历史依据,这项比赛评分的一个关键指标是:学生要深入田野,体验真实的历史故事。为此,张晗还特别邀请了学院的几位历史学专家做指导教师。在剧本创作完成后,每支队伍还要进行3次以上的“内测”,收集不同玩家的“打本”体验,再不断改善剧本效果。整个过程往往要持续3-6个月。
张晗记得,学生们在创作讲述闽西中央红色交通线上护送周恩来同志到中央苏区的《伯公灯》剧本时,有一个情节是——周恩来同志(剧中化名为伍豪)从大埔下船后前往码头。有学生提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埔地区有没有铁路存在?为了验证这一设定,团队在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的带领下进行了详尽的资料搜集与实地考察。最终,他们在当地找到了证明大埔与外界之间确实存在一段铁路的历史证据。
在厦门大学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朱洪涛看来,这段“考究”剧本细节的经历不仅增加了剧本的真实性,也让自己学会了如何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历史研究。朱洪涛先后参加过两次剧本创作,每一次大家都要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多个历史遗址,力求在剧本中还原最真实的历史场景。
张晗认为,这种对历史细节的严格考究,是校园“剧本杀”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挖掘历史、验证历史,这种方式远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来得更加生动和有效”。
校园“剧本杀”走向属于它的舞台
今年暑假,厦门市思明区图书馆迎来了一批来自中小学的“剧本杀”玩家。他们先是穿梭在书海之间,进行史料“搜证”,随后在厦门大学志愿团队的引导下,围坐一堂进行深度读书分享,将搜集到的线索与书本知识相融合,最后才正式开启“剧本杀”环节。
这让张晗对校园“剧本杀”的前景充满了期待。她觉得,大学生的创意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间“闪闪发光”,校园“剧本杀”也逐步走向属于它的舞台。
这两年,厦门大学“红色剧本杀”大赛的决赛现场都设在大礼堂。进入决赛的队伍带着他们的原创剧本登台,选取最精彩的部分进行现场演绎。伴随着灯光与音响,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感染力倍增。台下不仅有专业的评委老师,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30名大众评审,以及500多名学生观众。
“这就变成了全校师生都能参与的一堂大思政课。”张晗告诉记者,展演结束后,部分优秀剧本还将被收录进厦门大学的红色剧本库,供校内外各种党建、团建活动使用,还有学生会将剧本带回家乡做推广。与此同时,她还做了一项数据统计,如果每个剧本需要6名玩家,那么以今年参赛的100支队伍为例,大家分别进行3轮不重复测试,就能额外吸引近2000名学生加入。
今年,共青团厦门市思明区委、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还主动联系厦门大学,希望能够与学校师生开展合作,将更多的故事改编为“剧本杀”,向全社会进行推广宣传。张晗说:“校园‘剧本杀’越走越远,也能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样,翟中杰也一直在寻找适合思政课堂的“剧本杀”模式。去年,他首次尝试将线上直播与线下体验相结合,每场活动由8名同学担任主要玩家,他们背后,则有一支庞大的线上“智囊团”支持。
“每个角色都由数十名学生组成,他们共同讨论、体验,最终形成角色的选择。”几番实验之后,翟中杰惊讶地发现,学生们对剧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超乎想象。“大家不仅能耐心读完数万字的剧本,还能准确记住关键信息,这对于解决思政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分散、不愿意阅读原著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不过,翟中杰也意识到,要想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思政课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为此,在每次活动前,他都要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剧本背后的历史背景;活动结束后,则要及时组织深入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剧本所传达的历史信息和情感价值,避免对故事和角色误读。
“红色剧本杀融入思政课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党史的理解,还锻炼了团队协作、文字创作和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翟中杰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许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