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四个向度

发布时间:2025-01-01 15:56:23 来源: sp20250101

  中华民族走过的万水千山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坐标,中国人民太多太多的磨难、牺牲和拼搏积蓄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力量。

  _______________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可以从历史、哲学、文化和实践四个向度,来全面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向度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具有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敞开的鲜明特征,它是中国历史常态的自然延伸。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砥砺奋进、行稳致远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智慧。中华民族走过的万水千山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坐标,中国人民太多太多的磨难、牺牲和拼搏积蓄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力量。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向度

  不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本质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来探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向度。

  从本质论分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必然要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整。 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层原因。

  从方法论分析,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运用科学方法才能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并鲜明提出“坚持守正创新”“更加注重系统集成”“重谋划,更要重落实”的方法要求,为新征程上党领导人民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价值论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向度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逻辑相合,形成了适应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内在要求的全新文化范式,于崭新的发展环境和语境下构筑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之逐渐成为引领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和合、共生、有容”是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特质,也是对外开放的底色。“和”的内在规定性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以差异性和共生性的矛盾对立统一阐释出了宇宙间的法则。“和”对外延伸为“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这也是我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文化根基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

  文化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文化论输赢。文化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选择、路径安排、策略制定;文化调配着各种资源的开发、各种要素的组合、各方面力量的整合;文化催生着先进价值体系的架构、协调市场和环境的互动、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改革发展。改革开放文化作为发展的内在因素,已直接地“长入”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成为发展的动力源之一。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如何,是否有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能否用先进的改革创新文化组合各种资源要素。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向度

  首先,明确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其次,把握总目标与重点领域。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作为基础,夯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上层建筑基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坚定地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到位,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再次,注重系统部署。要加强改革举措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增强整体效能。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领域的改革,形成改革合力。统筹谋划好教育科技人才、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和党的建设领域的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时,加强基层创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改革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最后,加强法治保障。改革进入深水区与攻坚期,通过法治程序,改革的决策和实施过程得以规范化、透明化,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要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全力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路线图”“规划图”落地落实,奋力把“施工图”转化为各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景画”。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二级教授)

  王克修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