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行万里路,知家国情——“北上”成香港学生暑期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4-11-14 13:51:12 来源: sp20241114

新华社香港7月31日电 题:行万里路,知家国情——“北上”成香港学生暑期关键词

新华社记者张雅诗、骆飞

蓝天白云下,一批香港学生集聚在高铁香港西九龙站,准备出发到上海进行约一星期的交流。在香港积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下,不少学校和团体今年暑期安排年轻人到内地考察。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好河山,用心了解祖国发展。

由沪港社团总会、沪港青年会、上海香港联会合办的“百万青年看祖国——沪港同心青少年考察交流计划”活动,吸引了来自香港57所中学的约750名学生参与。特区政府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在启动仪式上说,特区政府一直积极推展多元化的内地交流和实习计划,鼓励年轻人行万里路,亲身体验祖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最新发展大势,以及加强与内地青年的交流。

特区政府教育局旗下的“学生内地交流计划”每年提供逾10万个交流名额,让每名香港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获得最少一次到内地交流的机会。

7月23日,香港梦想世纪少儿艺术团在天津演出后合影。新华社发

7月23日,香港梦想世纪少儿艺术团在天津演出后合影。新华社发

“这是一次十分温暖与难忘的支教经历。我们从内地孩子们身上学习到了坚韧与乐观的精神,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给了我们无尽的鼓舞。”香港中学生卢彦棋日前在一个学界活动上,讲述她与同学们近期在贵州支教的见闻。卢彦棋说,她从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的课堂上知道贵州,此次支教活动令她对贵州有了更丰富立体的认识。

在同一个活动上,基督教香港信义会信义中学副校长吴宏业强调,学生实地互访对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十分重要。他表示,特区政府教育局的“姊妹学校计划”让内地和香港学生共同参与文化及体育艺术交流活动,加深彼此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进友谊,加强了学校间的联系。

数据显示,香港高中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的内地考察活动于2022学年至2023学年展开,至今累计已有约9.5万名高中学生参与。在“姊妹学校计划”下,超过930所公帑资助学校与内地学校缔结成了逾2800对姊妹学校。

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表示,特区政府将在内地交流考察活动行程中适当加入更多“红色资源”成分,让学生体会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足迹和爱国情怀,包括在2024学年至2025学年起于“学生内地交流计划”中加入有关抗战纪念的参访点。

除了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外,不少交流活动更帮助学生为未来的事业发展做好准备。为让香港高中学生亲身认识大湾区不同行业的最新发展,特区政府于2023学年至2024学年推出的“大湾区职涯探索之旅”计划,目前已有超过100所中学参加。

7月3日,香港学生在贵州省务川县龙潭村体验仡佬族“篾鸡蛋”编织技艺。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7月3日,香港学生在贵州省务川县龙潭村体验仡佬族“篾鸡蛋”编织技艺。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由香港多家大型企业携手特区政府推出,以香港高校学生为主要对象的“企业内地与海外暑期实习计划”在6月举行了启动礼,参加者均表示对行程十分期待。

“这是一个好机会,让我探索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就读商科的香港大学生黄同学参加了本届“企业内地与海外暑期实习计划”,她和其他参加者均认为,通过该计划有助他们了解香港的经济如何与世界各地接轨。

自6月底开始,沪港青年会的“沪港同心实习计划”陆续安排来自香港不同大学的学生到内地交流实习。“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专业技能,更让我结识了众多良师益友,丰富了我的生活阅历。”在上海一家大型房地产服务和咨询顾问公司实习的张同学说。

这个暑期,内地各地主动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助力海内外青少年了解国家的发展成就与人文风貌。

“之江同心·星耀南浔”国际青少儿中文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活动日前在湖州南浔举行。活动以“我爱我的家乡”为主题,通过青少年演讲的方式宣传和推介家乡。自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港澳及海内外1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青少年参赛。

7月10日,来自香港的青少年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7月10日,来自香港的青少年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近日,珠港澳-贵州遵义青少年结对结亲活动在贵州省遵义市举行,来自香港、澳门、珠海的近200名青少年代表与100多名遵义学生结对。活动期间,主办方还举行了以“情牵山海·童心筑梦”为主题的联合演出,三地青少年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不止“北上”,还有“出海”。由香港中国企业协会、九龙社团联会、香港青年联会主办的“‘一带一路’青年实习计划”日前在港启动,31名香港大学生分别赴阿联酋迪拜和泰国曼谷的中资企业展开为期1个月的实习工作。

主办方表示,该计划除了帮助香港学生增加国际经验和提升竞争力外,还希望年轻人能发挥好“一带一路”民间交流大使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以及进一步了解国家对“一带一路”地区发展做出的贡献,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责编:于洋、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