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北京促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发布时间:2025-01-08 23:12:48 来源: sp20250108

   中新网 北京9月18日电(记者 陈杭)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成为文化新地标、“会馆有戏”擦亮文化品牌、古旧书文化市集受追捧……作为见证历史沧桑变迁的千年古都、不断展现国家发展新面貌的现代化城市,北京近年来持续擦亮文化传承“金名片”,让历史文化资源走进市民生活,同时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释放文旅发展新动能,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三大文化建筑成文化新地标

  矗立在大运河畔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与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并称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今年以来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已成为市民游客观光打卡、沉浸式体验文化的新地标。

6月27日,参观者在观看展品。当日,“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开幕,265件(套)文物与观众见面。青铜大立人像、戴冠纵目青铜面具、金面具青铜人头像等相聚大运河畔,展现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 记者 田雨昊 摄

  北京市通州区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城市图书馆开馆半个月吸引读者近18万人次,北京艺术中心开幕至今举办近400场演出活动,暑假期间场场爆满,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一经亮相便成顶流,成为今年暑期北京最火爆的打卡地之一。

  三大文化建筑的火爆,是副中心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北京市通州区区长郑皓表示,副中心持续营造高质量的文旅体验,深化文旅商体融合发展,不断跃升城市吸引力,副中心逐渐成为全国新的旅游目的地。

  郑皓提到,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正在建设约25万平方米的地下共享空间,将三大文化建筑串联起来,其中停车场已经投入使用,可提供车位1700个,还有约14万平方米的配套商业设施,也将在年底开业。

  “会馆有戏”擦亮文化品牌

  9月10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大席胡同20号的池州石埭会馆,在历经两年的修缮雕琢后重新开放,将转变为“文化+数字”“文化+科技”“文化+商业”“文化+旅游”等新型文化业态集聚的“文化空间”,古老的建筑风貌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以保留,同时将现代科技与创意元素巧妙融入其中。

9月10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大席胡同20号的池州石埭会馆,在历经两年的修缮雕琢后重新开放。池州石埭会馆始建于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鼎盛于清,几百年间,会馆接待举子进京考试、商贾赴京经商的餐食住宿,发展公益事业,维护同乡权益,见证着京池两地文化薪火相传、开放融合的历史变迁。图为池州地方戏青阳腔的演员与来参观的观众和小朋友打招呼。记者 贾天勇 摄

  今年1月,一场寓意万事诸顺的京剧在位于北京西城区的湖广会馆“开台”,在京剧名家名角唱段中,200余年的湖广会馆霎时重焕光辉。活动现场,湖广会馆化身为一个开放式的舞台,观众可跟随戏中人的脚步,游历湖广会馆的古戏楼、后台、窗棂、庭院等场景,通过演员的细腻表演让观众更直观地体悟湖广会馆的历史文脉及其独有的戏曲风韵。

  据了解,2024年,西城区“会馆有戏”活动紧扣国粹艺术京剧的要点、特点、亮点策划演出,同时加强京剧与地方剧种的交流,传播地方戏曲艺术。活动分为“致敬传统”“菊谱新章”和“票友天地”三个版块。“会馆有戏”活动还将通过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