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22:50:27 来源: sp20241121
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学者,张丽军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乡土文学研究。他对百年中国乡村变迁的追踪与认识、对乡民的深切关注与共情、对百年中国乡土文学审美变迁的考察与研究等,熔铸在自身的生命和情感体验中。他最新的学术专著《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新农民想象》,在百年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广阔时空中,审视中国乡土文学历史变迁,遴选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学作家作品,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其进行阐释,将学理性与研究者自身的情感温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有情”的乡土文化诗学。
《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新农民想象》中,作者注重从社会与文学的双向互动角度考察作家作品。乡土社会和文化为乡土文学提供创作土壤和基础,乡土文学是建立在乡土社会基础上的审美想象。百年乡土文学的审美变迁,离不开百年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切中要害的,也是乡土文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作者从鲁迅写起,到当下的70后乡土作家的最新创作为止,每个阶段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展开研究。从该书每一章节的标题可以看到,作者提到最多的就是乡土文学与中国文化、文明之间的关联。百年来,从延绵数千年的乡土中国到今天的现代中国,其间经历的荡气回肠、波澜不惊,都在百年乡土文学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从文学触及文化的研究方式,是该书的特色之一。
《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新农民想象》中,作者将自我生命经验和情感体验融入研究,是他“有情”的乡土文化诗学的显著特征。从作者的研究对象和书写语言可以看出,他总是能将自我生命体验和乡土文学阅读体验融合在一起。正是有了个人生命体验的注入,他的研究具有了个性。作者首先关注的是乡土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真现实、真问题,特别是反映在乡土文学中的农民形象。这些农民形象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特别是情感世界的变迁,是作者阐释的抓手。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老中国儿女”形象,赵树理笔下的“地之子”们,新中国成立初期乡土作家塑造的“农民新人”,改革开放后具有主体意识的农民形象,新世纪以来的农村新人形象……作者在书中选取这些重要时间节点的典型形象加以分析,背后是对农民现实及其精神世界的深切关注。此外,该书的语言饱蘸情感,这种将自我情感投注到乡土文学研究中的做法,既鲜活生动、易于传达,又让学术性的研究变成了“有情”的研究。
《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新农民想象》中,作者将文本细读与理论深化巧妙融合。作者探究乡土文学的审美变迁,手段是用当下的前沿研究成果去探索文本细部。百年乡土文学不同时期重要的乡土作家及其作品,在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论及,从鲁迅、王鲁彦、许杰、师陀到赵树理、柳青、高晓声、张炜、陈忠实、莫言、贾平凹,再到梁鸿、刘玉栋、叶炜、付秀莹等作家,作者几乎都用了专门的章节予以充分阐释。此外,作者既借鉴当下中西方乡土文学研究界的诸多最新研究成果,又将中外文艺理论巧妙运用其中,使得相关研究既具有理论深度,又能贴近中国乡土文学演进的实际。
概言之,张丽军“有情”的乡土文化诗学,也可用“贴着地面飞翔”来形容。这里的“贴着地面”就是要用文本说话,“飞翔”就是研究的深化和升华。当然,支撑这种飞翔,离不开研究者浓浓的乡土情结。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