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23:56:00 来源: sp20241127
工人在青海省西宁市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制作藏毯。 受访企业供图
工人在检查毯面、拔花刺。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加牙村,杨永良正编织藏毯。 本报记者 贾丰丰摄
工人在制作藏毯。
在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缕缕高原优质的牛羊毛经过工人编结、栽绒、纺织后,被制作成一张张毛质优良、技艺独特、图案典雅的地毯。 受访企业供图
工人在进行接线头工序。 本版照片除标注外均为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一堆蓬松的羊毛,会幻化出怎样的惊艳?或许在藏毯里就能找到答案。
作为与波斯地毯、土耳其地毯齐名的世界三大名毯之一,藏毯以其艳丽的色彩、浓厚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闻名遐迩。
从手工编织到手工加机织、从大规模制作到个性化定制、从定制模式到智能制造……历史悠久的藏毯在匠人的守护和传承中,正焕发新的活力,编织出新的图景。
传统手艺代代相传
秋日高原别样美。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的加牙村静谧祥和,金黄的田地、晾晒的谷堆……油画里的丰收场景在眼前铺展。
踏进杨永良藏毯工作室的铁门,琳琅满目、制作精美的藏毯和挂毯映入眼帘。循着细微而均匀的打结声向前找寻,一架泛着岁月光泽的织架背后,今年60岁的杨永良正屏息凝神,手臂在一张半成型的藏毯前反复挥动,映着窗外透进的光,时光仿佛也变得慢下来。
40余年、20多道工序,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存放着杨永良的记忆,也见证着他对藏毯最深沉的爱。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已经在加牙村传承了300多年。杨永良祖上就是以编制加牙藏毯为生,传到他已经是第七代。从小耳濡目染,15岁开始,杨永良便能独立完成藏毯编制的整套程序:撕羊毛、捻羊毛、洗羊毛、染毛色、缠毛线、上经线、挽胶棒、锁边线……每一道,老杨闭着眼睛都能比划出来,“每一步都绝对不能马虎!”
较之其他毯子,藏毯的精美倒在其次,经久耐用是它最显著的特点。“原料都是羊毛,再加上独有的‘砍头’编法,一张藏毯,用上两三百年并不稀奇”。能经得住时光的摩挲,必然要经历手艺上的繁琐。“仅仅1平方米的藏毯上就有上万个‘砍头’,制作5张大藏毯要花费1年的时间,每天10个小时以上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做工,所以,耐得住性子是第一步。”杨永良说,“心里没压力,头脑没烦恼,心平气和才能织就好毯子。”
曾经,由于机织毯的快速大批量生产,再加上藏毯本身制作工艺复杂精细、耗时较长,许多手艺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当时不是没动摇过,但是心里总感觉放不下”。老杨纠结过、困惑过,也探索过。“在走访客户、参观藏毯厂子的基础上,我对传统藏毯的配色、尺幅、用途都进行了创新,还探索山水风景等内容题材,很受欢迎。”现在,老杨每年都能收到近10万元左右的订单,老伴、儿子、儿媳,全都参与其中。
在40多年里,杨永良因为藏毯吃尽了苦头,如今想想,“也尝尽了甜头”。从上世纪90年代藏区马背上的藏毯到摩托车座椅上的藏毯,再到如今的罗汉床藏毯、沙发藏毯,藏毯的品种和用途在老杨手中不断延伸。前几年,杨永良还被评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开办了加牙藏毯非遗传习所,每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