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8 03:41:39 来源: sp20241128
【两会聚焦】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迈入法治化轨道
“您多呼吁一下,让关心咱们工人的好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前一天,中国航空工业新乡航空集团机加一分厂孟祥忠班组组长孟祥忠代表组织了意见征集会,面对徒弟们的“两会嘱托”,他拍下了胸脯——“一定!”
大家口中的“好政策”,指的是2017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出后密集出台的“一揽子”政策举措。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6年多,带来的变化正广泛惠及产业工人,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积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为进一步推进这项改革,在2023年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时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谭天星等31位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联名议案,建议制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促进法。当年8月,《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法》被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如今,立法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进行立法,意味着什么?怎样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产业工人,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这些问题引起众多代表委员的关注。
“这项政策对工人、对企业、对国家都十分重要”
“这项政策,对工人、对企业、对国家都十分重要!”提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孟祥忠代表眼里满是光芒。作为“新八级工”制度出台后获评的首批首席技师之一,同时也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河南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孟祥忠代表不仅是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更亲身感受到改革为工人和企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成长的渠道更宽了、梯子更高了,待遇更好了……别的不说,光是让工人脱颖而出的各项劳动和技能竞赛就丰富了许多。这些举措对激发工人创新才智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孟祥忠代表说,“我们是造飞机的,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有没有被激发,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好坏,也关系到企业兴衰。”
同样受益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还有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马秀丽委员。近几年,她相继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创人、辽宁工匠、辽宁省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和全国劳动模范,获聘正高级工程师和首席技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成为工友们眼中的职业榜样。
而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何光华代表说起这项改革,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打通了技术人才与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让更多一线技术人员愿意留在一线;二是创建了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成果孵化转化有了更广阔的平台。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释放的巨大效应也得到不少企业家代表委员的高度认可。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兆委员介绍,2023年公司被确定为广东省第二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开展集体协商、实施技能提升行动、健全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推动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等举措,产生了积极成效。“目前,公司技能型人才占比超过67%,高技能人才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力量之源。”
全国政协委员汪建平告诉记者,建筑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以中国铁建为例,受益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企业建立了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
采访中,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尤为重要而紧迫: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亟须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尽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效正不断显现,但代表委员们表示,当前在技术技能、素质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的路径仍然不够宽广——多位代表委员指出,部门政策联动和工作落实不够平衡,协同推进和工作力度有待加强,企业与院校在人才培养、联合攻关、在职培训等方面供需不匹配等情况都需要进一步改善。
“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与学校之间责、权、利关系不够明确,影响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积极性与持续性;产教融合资源适配效率低,缺乏权威的岗位标准、人才供给、产学研需求、社会服务匹配等信息支撑平台。”胡德兆委员为此提交了提案,就优化产教融合政策机制提出建议。
何光华代表也认为,目前企业和学校之间还缺乏快速对接合作的公共平台,不少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单一,交叉学课专业选修机制不畅,远不能满足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
与此同时,多位代表委员认为,企业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来自全国总工会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观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还面临部分民营企业落地落实难,外资企业、中小微企业、传统低端制造业和“三新”领域企业参与度低,制造业岗位吸引力不够、高技能人才缺乏、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等突出问题。
“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重挖人、轻培养的现象依然普遍。”孟祥忠代表说到一个现象:当他鼓励一些青年工人积极参加技能竞赛时,却被告知“企业不鼓励参赛”,因为担心工人增长了技能就要求涨薪或干脆跳槽。
福建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冯鸿昌代表呼吁,进一步提升产业工人的获得感。他建议,政府部门牵头进一步推动落实技能人才待遇,给予产业工人更多的物质激励和认可,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新潜力。
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迈入法治化轨道
“解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这些难题,需要从国家法律层面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基于这一认识,代表委员们对正在推进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立法充满期待,期盼尽快推动迈入法治化轨道。
孟祥忠代表十分关注这部法律的立法进程。“有了法律,政策的刚性增强了,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有望进一步打通,产业工人对未来发展更有盼头了。”他说。
胡德兆委员和中诚投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代军委员一致认为,立法能够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确保改革有力有序推进,助力打造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开展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先后出台100多项制度文件,各地积累了一大批经验做法。据此,冯鸿昌代表建议,在立法时应充分吸收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比如,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在基层就十分受欢迎。”
如何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对此,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委员、全国总工会原书记处书记许山松代表在提交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着力提升职工技能素质的建议》里提出,要强化部门协同,增强工作合力;构建培训体系,加强人才培育;完善激励机制,贯通成长通道;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
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王晓峰委员提交了《进一步加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力度的提案》,建议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产业工人的薪酬和待遇;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多方合力、协同推进,支持这项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果。”王晓峰委员说。(本报北京3月4日电)
陈晓燕 郑莉 朱欣 徐新星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