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07:17:33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社 北京8月21日电 题:全面深化改革的世界意义
作者 王义桅 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从器物、制度、精神文明三个维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塑造全球化未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世界意义。
物质基础:从解放生产力到引领新质生产力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双奇迹。在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和数字文明的过程中,中国抓住了历史性机遇,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以共建“一带一路”释放全球南方国家生产力,引领世界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数字文明转型。
2022世界数字经济大会暨第十二届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在浙江宁波举行,众多数字经济前沿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等亮相展览现场。王刚 摄当今世界,人类进入万物互联的数字文明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产业变革、社会变迁,去中心化、去霸权是当前全球安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数字文明时代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亮点。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数字文明发展,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与高速增长相比,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机制、发展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要求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需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逐步摆脱传统的人力和资源能源驱动型增长模式,实现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变,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还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围绕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变革至关重要。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之一,就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
资料图:工业机器人在进行移动焊接演示。 中新社 记者 贾天勇 摄制度安排: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会的两条主线,一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新各类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处理好各方面权责利关系。
近年来,除了产业竞争外,美西方部分国家还将中国视为“制度性对手”,加快在社会制度、治理模式等方面与中国竞争,以平衡中国影响力。在此背景下,是否改革、能否改革、如何改革,成为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鲜明特征,也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改革的核心,实际上是“两个解放”的问题。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即如何让新的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效应,构建与新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治理形态。二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关系到与经济紧密相连的社会公平正义,以及民生保障。为此,需要持续不断进行改革,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激活生产力和社会活力,使各种制度障碍被消解、消除,不断将中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观念引领:倡导全球文明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天,工业经济依然存在,数字经济正全面崛起。在此进程中,组织边界、地域边界、技术边界、行业边界日益模糊,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界融合共同体。
纵观人类文明史,文明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代际转化:游牧—农业文明时代,我就是我,你就是你;工业文明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信息文明时代,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数字文明时代,我通过你,而成为我;生态文明时代,因为我们,我才为我。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今天,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中国在国际上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间正道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倒果为因的西方叙事,超越了西方奉行的线性进化逻辑,以文明复兴扬弃了西式现代化弊端,展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道路的文明意义。中国提出文化自信,就是实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鼓舞了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实现现代化的信心。
2024年2月4日晚,2024澳大利亚龙年春节联欢晚会在悉尼举行,当地演员表演戏曲舞蹈《一抹天香》。顾时宏 摄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世界树立榜样,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和平发展,同时希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和平发展,不只是主观愿望,也有客观路径。
一年前,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呼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一倡议突出文明的平等性和包容性,倡导现代化并非否定传统或所谓的西方化,不同文明的传统文化可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承载现代化。这就为文明正名、为现代化溯源、为人类未来谋智慧,为世界上的非西方文明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如今,中国进一步提出“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正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世界各国共同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逻辑,是现代化的全球思想大解放。(完)
作者简介:
王义桅。受访者供图王义桅,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当代政党平台研究员。著有《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一带一路”的灯光》《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一带一路”的理论与实践》《国之交如何民相亲: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道》《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等。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联合国大会边会发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主旨演讲。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