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之“智” 筑安全之基(深阅读)

发布时间:2024-12-26 01:32:50 来源: sp2024122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近年来,各级应急管理部门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不断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监测预警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持续提升。

  监  测

  综合应用多灾种预警技术

  提升风险感知预测能力

  山林中,传感器记录着大地“脉搏”;骤雨时,大屏幕上实时呈现河水涨落情况;村庄里,应急广播“大喇叭”随时待命……“有了自然灾害动态风险预警平台,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安心了。”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党委书记郭坤龙说。

  自然灾害动态风险预警平台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彭州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联合建立。“平台接入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将人员、道路、房屋等承灾体静态信息与实时监测到的致灾因子动态情况结合分析,实现点对点精准预报和滚动更新。”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介绍。

  在蟠龙谷景区和龙源村后坝河,水位传感器通过电磁波监测着山谷水位,监测站的摄像头实时查看现场情况。自然灾害动态风险预警平台不仅能够监测地震,还关注着当地频发的山洪、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

  “地震预警技术正向着多灾种预警的方向发展。”王暾说,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是在一定地域布设相对密集的地震监测台网,当地震发生时抓住地震波与电波的速度差发出警告,通过资源集约共享,同一组设备和系统可以达到预警多种灾害的效果。目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建立了全国首批多灾种预警示范点,“整合天、空、地、地下等40余种传感器数据,我们已经实现全区域、全灾种、全渠道的灾害预警服务。”

  当前,我国已建成由2万多个地震监测站点组成,覆盖国家、省、市、县的数字化、网络化地震监测站网,地震监测仪器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可控。

  “提升风险感知预测能力,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综合分析风险因素。”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接下来将继续坚持数字赋能,为灾害风险评估、排查和减灾措施的实施提供支持与保障。

  调  度

  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提高辅助指挥决策能力

  走进江西省瑞昌市应急指挥中心,“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大屏上显示着信息接报、协同会商、预案管理等12个指挥功能。“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平台可以在1分钟内完成应急响应和数据分析,为指挥调度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支持。”瑞昌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温瑞斌说。

  灾害发生后,各方信息及时共享是实现救灾资源流畅调度的基础。“平台根据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重点数据,绘制出风险隐患、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路线、应急预案、避难场所等6张图。”温瑞斌介绍,以“应急队伍图”为例,瑞昌市各类救援队伍的人员数量、主要装备、救援专长等信息一目了然,只需点击屏幕,便能直接和救援队伍视频连线,并进行指挥调度,实现“有队伍调动、能快速出动”。

  “打通信息壁垒,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打造智能的信息化辅助指挥决策支撑体系,是构建现代化应急指挥体系的内在要求。”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家层面实现了应急领域跨部门数据汇聚应用,整合接入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交通等领域的相关数据,引入多种灾害趋势及影响分析的专业模型,仿真推演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区域,实现了灾情研判、信息综合、救援处置等应急全流程“一张图”。

  下一步,应急管理部将继续加强各类信息资源的汇聚加工,运用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算法构建模型,为各类灾害事故的指挥调度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

  治  理

  拓展信息报送的渠道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去年5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走马镇李桥村灾害信息员吴光奎在巡查时发现农户涂兴川屋后出现裂缝。

  “可能发生滑坡!”意识到潜在的风险,吴光奎迅速打开“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小程序,向镇政府和应急办进行汇报,走马镇政府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与当事人沟通后,工作人员按要求将涂兴川家中4人紧急转移到亲戚家中,随后在房屋前后设置警戒线,安排专人值守。“人员转移后不到两个小时,雨势逐渐加大,涂兴川的屋后坡体瞬间坍塌。”吴光奎说。

  当前,像吴光奎这样的灾害信息员在我国共有100余万人,他们发挥着“第一响应人”的重要作用。

  不仅是灾害信息员,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也可以快速、便捷地向有关部门报送灾害事故。今年1月,应急管理部“灾害事故e键通”小程序正式上线运行。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公众可第一时间通过简单的勾选、拍照、录制视频等方式完成现场信息采集,并将情况提供给应急管理部门。

  通过“智能呼叫机器人”向灾害区域内的灾害信息员大规模自动电话呼叫,询问并采集灾情信息;利用灾害事故“网罗天下”系统实时检索和抓取互联网中关于灾害事故的图文、视频等;强化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支撑,形成以119为主、互联网为辅、多部门联动的统一接报警体系,提升应急接报警响应能力……近年来,应急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提升灾害事故现场信息的采集、报送等能力。

  接下来,应急管理部将继续完善全社会参与的应急管理社会共治格局,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本期统筹:赵景锋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0日 04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