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21:45:52 来源: sp20250102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连续多年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而奔走呼吁,但他的一个总体感受是,“减负喊了几年了,一些年轻人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一个直观的例子是:几乎每个科研项目申请表,都对申请者的个人信息等要求细致地填报,但在袁亚湘看来,这些信息完全可以通过申请者单位的系统导入,避免重复填写。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包括袁亚湘在内的多位代表委员,围绕于此建言献策,他们希望有关方面真正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切实减轻其负担,更好地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作贡献。
3月5日,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表示,将做好服务,做好保障,持续推进减负专项行动。
“目的就是把这些青年科技人才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比如说采购、报销、填表等,保障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做研究。”阴和俊说。
“不是在写申请书的路上,就是在答辩的路上”
十多年的科研经历,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振涛切实感受到了“减负”行动带来的改善,“经费管理更加自由了,项目登记等工作更加灵活了”。
然而,一些项目申报仍然面临重重难关。“有一个段子说,科学家不是在写申请书的路上,就是在答辩的路上。”这一点他深有体会。
袁亚湘也在调研中发现,科研工作中的一些繁文缛节依然存在,项目申请、结题的流程依然繁琐。
“不尽合理的格式上和形式上的条条框框屡见不鲜,有的表格设计、申请填报要求未考虑科技人员的感受,往往需要投入大量复杂的重复性、低技术含量的劳动。”袁亚湘说。
张振涛认为“减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一方面不能为了“减负”让流程缺乏规范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尽量减少非科研的行政性工作,尽量把时间还给科学家。
在从事二氧化碳临界弛豫问题研究之初,没有一篇可参考文献,也没有一个可对标的实验标准,对于张振涛,最大的压力来自“经费的负担”。
在他看来,基础研究要经历漫长的探索期,在现有的考评机制下很难获得足够经费支持。
“这背后有一个矛盾,一方面申请经费需要一定的基础成果,否则就无法做到评判;另一方面从0到1的探索,在初期就是一张接近空白的‘白纸’。越是原创初期需要经费的时候,越是拿不到经费。”他建议要在考评机制上展开进一步的探索,延长探索周期,提供一定经费支持。
他在思考,未来可以尝试减少竞争性经费的比例,增大非竞争性经费的申报,探索一个动态均衡的扶持比例。
袁亚湘也建议,简化基础研究类型基金的申请和结题流程。比如,基础研究项目由于其不可预见性,可以不要求给出项目的技术路线。基础研究项目可以不提供经费预算,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科研人员编写预算的时间,还能节省一些为实现预算而不必要的开支。
“没有‘戴帽子’就抬不起头做科研”
如果说填表,只是困住了青年科技人才的手脚,那么“帽子”问题才是压在他们头上的“一座大山”。
在植物非编码小核酸研究上深耕了近20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戚益军深知,科学创新“急不得”“躁不得”,而压在青年科研人员头上的还有“帽子”问题。
在很多科研单位,“帽子”和单位内部经费、资源分配挂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