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11-22 16:21:30 来源: sp20241122

原标题:激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新动能

2023年11月初,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的工作定位、项目范围、录取程序等作出明确说明。此举意味着在“三年过渡期”结束后,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21年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将正式实施。高水平运动队招考标准和模式的改革,将进一步夯实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基础,加速体教深度融合进程,为我国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注入更多活力。

回归设队初心,以严格标准驱动高水平运动队高质量发展

竞技体育水平是衡量国家体育综合实力、展现体育强国建设水平的显著标志。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抓手,高水平运动队设立的初衷是在承担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其他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参赛任务的同时,不断筑牢我国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选拔培养一批竞技体育战略储备人才。自1986年相关工作启动以来,各高校已依托高水平运动队培养出众多在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赛事中斩获佳绩的优秀运动员,但与此同时,高水平运动队距离成为“国家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高地”的建设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部分学生存在竞技水平偏低、发展潜力缺失等问题。《通知》对考生从事的运动项目、本人的运动技术等级、体育测试成绩做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以往二级运动员即可进入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范围,此次提高至一级运动员,并明确自2027年起,在“一级”之外还将加入“近三年在体育总局、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前八名”的运动成绩要求。上述政策充分体现出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改革“严”的趋势、“高”的标准,不仅是对高水平运动队设立初衷的回归,也有助于让那些运动成绩好、发展潜力大、心怀体育报国之志的青年竞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将高水平运动队真正打造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会聚之地。

回归教育初心,以多维考核驱动运动员学生高质量发展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遴选培养的形式,其建设需要兼顾教育和体育的一般要求与基本规律。高水平运动员是赛场上的竞技者,更是校园中的求学者,无论最终是否走上职业体育的道路,作为一名学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综合素质。针对以往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实践中学训矛盾突出、部分运动员学生文化成绩偏低且入校后学习困难的情况,《通知》特别加强了运动员学生和普通学生文化成绩标准“同进同出”的要求,明确文化成绩入口使用全国统一高考成绩,并提升了成绩标准。在“高要求”的同时,《通知》也为特殊人才升学开辟了“绿色通道”,允许高校面向体育专业成绩突出、具有特殊培养潜质的考生建立文化课成绩破格录取机制。上述举措有助于进一步践行“阳光招生”理念,提升高水平运动队招考方式的公平性,并强化运动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其统筹好学训关系,在刻苦训练之余持续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夯实多元化就业、终身化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锚定培养特色,以差异化发展驱动新设体育专业高质量发展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为顺应高水平运动队招考模式改革趋势,部分高校近年来新申请设立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体育类专业。此举对完善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机制、加强体育类人才的精准化培养,以及使运动员学生在读期间学其所长、未来就业用其所学都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找准定位的基础上逐步积淀。例如,国内已有300余所高校开设了体育教育专业,而为高水平运动员新设的体育教育专业如果在设立之初未找准定位、锚定特色,很容易引发专业核心竞争力缺乏、培养人才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各相关高校在发展体育类专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聚焦学校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取得的累积优势,尤其要重点考虑运动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高、熟悉运动项目规则、了解运动项目文化等特点,结合国家近年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退役运动员转型为体育师资、大中小学新设专门教练员岗位等政策动向,研究设置体育师资类、教练员类课程模块,夯实运动员学生教、训、赛复合能力,为其退役后转型为优秀体育师资、学校教练员等提供助力。

加强资源整合,以协同发力驱动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必须做优做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深化体教融合,实现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训练体系及体育竞赛体系深度融通是其关键发力点。作为体教融合的标杆工程,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成效事关体教融合工作的显示度。目前,部分高水平运动队存在招生人数偏少、优秀教练员缺乏、训练保障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高校自身远远不够,应推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尽快从“学校单独承办”模式转变为“学校牵头,多方共建”模式。通过与运动项目协会、体育俱乐部、企业等社会力量合作,高校既可以引入高水平教练团队、专业训练场馆等优质资源,提升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也可以进一步畅通运动员学生进入省队、国家队、职业俱乐部的体制机制,为在队学生成长为卓越竞技体育人才提供更高平台和更多机遇。

(作者:高鹏,系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