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21:54:35 来源: sp20241122
【光明论坛】
作者:张北坪(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创新的关键途径。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部署中也提出“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坚持立足国内和面向世界相统筹,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中识变局拓新局。教育对外开放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要求我们在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中既立足国内又面向世界。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首要任务是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战略,满足人民需求,确保教育引进与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同时,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和共同利益,需要各国加强研究创新、全球团结与国际合作。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须平衡好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关系,既要避免盲目追求国际化而忽视本土教育特色和优势,实现国际化与“化国际”相统一,也要防止因保守封闭而错失国际合作的机遇。
近年来,我们通过积极引进境外优质的教育资源,鼓励中外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实现了教育资源供给的多样化,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国际化教育的需求。随着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走出去”办学也日益成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同183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5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设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我国教育“朋友圈”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积极推动应用型本科、职业院校配合我国企业“走出去”赴境外办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和机构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专业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工具,扩大在线教育国际辐射力。在国际传播和交流中,主动设置议程,传播中国教育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不断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
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协调,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中壮主流促交流。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与未来,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相互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以教育对外开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求我们在教育政策、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互动与联系,增进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确保教育对外开放取得实效。更重要的是,扎根中国大地,有效产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高辨识度成果,加快形成“顶天立地”的格局,以此形成示范和引领,形成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强大合力。比如,近年来,通过不断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总体布局,统筹规划、重点推进,在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美国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YES项目)、千校携手、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中俄同类大学联盟、中法百校交流计划、中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等教育品牌项目取得不错的运营成效,为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注入正能量。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中追高线守底线。在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审时度势,强化问题意识,加快构建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治理体系,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法律法规、管理体制水平提质增效,守住安全底线,确保教育对外开放行稳致远。坚持全面、系统、辩证、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及时破解教育对外开放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挑战,以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目标为统领,着力破除束缚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不断深化国内高校赴境外办学等制度,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持续推进涉及出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生、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通、互鉴、互容,实现促进教育对外开放高水平发展的“双向奔赴”“双向赋能”。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必须以更大格局、更广视野、更多智慧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坚持自信自立自强,充分展示我国教育的成就和特色,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推动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教育高地,为全球教育治理作出中国贡献。(光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