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16:32:14 来源: sp20241114
【问计民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
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的重视以及投入的增加,基层医疗服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基层医疗设施极大改善,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这些变化为广大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何更好推进基层医疗提质增效,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本刊特采访代表委员进行分析。
关键在人:打造高素质基层医疗队伍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社区医院医生韦小丽代表,是一名在基层工作20余年的乡村医生。“过去,村里医疗条件落后,老百姓生病能拖就拖、能扛就扛。”如今,她所在的村卫生室血氧仪、血糖仪、自动除颤仪等医疗设备一应俱全,能够处理大部分常见病。
虽然医疗条件改善了,但基层医疗仍然面临很多具体问题,而最难解决的是人才短缺。韦小丽代表坦言:“由于乡村工作环境艰苦、待遇相对较低,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医疗人才。”
完善基层医生的职业发展通道至关重要。韦小丽代表建议,通过提供晋升机会、提高薪酬待遇等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基层;让基层医生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学习培训,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
“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不仅要在硬件上下很大功夫,软件问题也需要关注——如何培养更多高水平医疗人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学科主任、炎症性肠病中心主任甘华田委员认为,只有构建长期系统的基层医疗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建议,要立足基层实际,在医学教育上实行分层培养,同时加强上级医院的帮扶培养和线上培训等。
优势在帮:构建紧密的医联体合作关系
“基层医疗的特点,在于其广泛的覆盖面和紧密的社区联系。”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疾控中心主任黄艳代表认为,通过构建医联体等合作模式,可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共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在医联体建设中,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建立帮扶机制,定期派遣专家坐诊、开展手术示教和技术指导等。甘华田委员介绍,近年来华西医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医院、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医院等基层县医院进行对口帮扶,取得了良好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远程医疗平台,实现医疗资源的远程共享,也是医联体建设的重要方向。”甘华田委员指出,通过远程会诊、远程诊断等方式,可以让基层医生与上级医院的专家进行实时交流,共同解决疑难病例。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指导意见,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通过以县带乡、以乡带村,形成梯次帮扶带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这是统筹优化医疗配置的重大举措。”黄艳代表认为,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对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意义重大。
重点在防: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
“基层医疗的重点在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韦小丽代表指出,基层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起公共卫生服务的重任,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黄艳代表认为,目前医防融合还不够紧密,基层医疗机构中公共卫生医师配备不足,临床医生的防病意识薄弱。她建议,有关部门可出台相关政策,将县招县管镇用、镇招镇管村用的做法落到实处。如配齐县级疾控人员编制,通过县招镇用方式分配到各乡镇,作为疾控监督员负责统筹当地基本公共卫生、传染病监测和处置等医防融合相关工作。
甘华田委员强调,应重视家庭医生作为基层医疗“守门员”的作用。家庭医生制度是医防融合重要纽带,是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的关键手段。近年来,我国家庭医生规模持续扩大、签约率不断提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甘华田委员指出,也应该注意到家庭医生队伍建设仍滞后于需求,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一生病就往大医院跑”的就医习惯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提升家庭医生的作用,可以使许多小病在基层得到及时治疗,从而减轻大医院的压力。他建议,加强全科医生的教育培训,引导更多医学毕业生加入家庭医生队伍,同时加大对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提升家庭医生制度的普及率和群众认可度,助力构建更加健全、高效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 赵斌艺 姜奕名)(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