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魏韶华:老舍作品如何跨越东西方展现世界性?

发布时间:2024-11-27 12:40:37 来源: sp20241127

   中新社 青岛8月11日电 题:老舍作品如何跨越东西方展现世界性?

  ——专访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魏韶华

  作者 胡耀杰 王宇轩

  2024年是老舍诞辰125周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老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新中国首位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自20世纪40年代起,老舍的作品跨越国界,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曾多次掀起“老舍热”。其创作的《茶馆》等作品更是被多个国家和地区改编为舞台剧、话剧搬上舞台,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老舍的文学作品为何能拥有世界影响与魅力?其文学内核与精神世界为世界文学发展作出了何种贡献?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魏韶华近日就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的老舍故居吸引各地游客参观。王宇轩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早年老舍曾在英国伦敦生活工作近五年时间(1924年9月至1929年6月),他早期的三部长篇小说就是创作于这个时期。老舍在英国有怎样的影响力?

  魏韶华:不久前,英国伦敦的泰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小说《马先生谋杀案》。在这部脑洞大开的“侦探+悬疑+穿越”小说中,老舍和狄仁杰居然在1924年的伦敦,为破获命案走街串巷、闪展腾挪;被害人则是另一个不可能的人物——老舍创作于英国伦敦的长篇小说《二马》的主人公马则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舍在当地的影响力。

  另外,位于英国伦敦圣詹姆斯花园街31号的一幢维多利亚式小楼,就是老舍当年担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现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汉语讲师时曾经居住的地方。2003年11月25日,英国遗产委员会正式将其命名为“老舍故居”,并镶嵌了蓝牌以示纪念。在英国,镶嵌蓝牌是纪念在当地生活过的历史名人的一种方式,通常镶嵌在名人故居或他们活动过的具有代表性的场所。老舍亦成为第一位获得故居蓝牌的中国文化名人。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的老舍故居展出老舍作品海外译本的封面。王宇轩 摄

   中新社 记者:老舍在西方的汉语教学经历与生活环境如何影响了其文学创作?

  魏韶华:老舍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教学与欧洲多国的游历经历,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英国,老舍广泛涉猎欧洲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滋养,并开始将文学视为自己钟爱的事业。课余时间,他系统阅读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近现代的西方文学作品,尤其受到狄更斯等西方作家的启发与影响,这一点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有明显体现。例如,在《老张的哲学》中,老舍通过对北京学生和学校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同时也流露出狄更斯式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幽默文风。

  老舍的长篇小说《二马》更是直接将故事背景置于英国伦敦,通过中国父子两代人与西方文化的相遇、交锋与碰撞,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这部小说不仅体现了老舍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受到西方文学影响而逐渐建构起来的“文化型作家”的宏阔格局。

游客在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的老舍故居参观老舍作品海外译本。王宇轩 摄

  此外,1948至1949年间,老舍在美国纽约完成长篇小说《鼓书艺人》,虽然原作未在中国出版,但其英文版本的广为传播,也反映了老舍作品早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在西方产生了一定影响力。这部小说通过描绘鼓书艺人的生活,展示了老舍对底层社会的关注,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与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传统是相呼应的。

   中新社 记者:老舍曾积极参与自己作品的英文翻译,这对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交流有何影响和启示?

  魏韶华:老舍参与自己作品的英文翻译这一独特的经历,既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又深刻影响了他理解西方文学的眼光和视角。以《四世同堂》为例,其英文译名并非直译,而是意译为“黄色风暴”(The Yellow Storm),既考虑了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也准确呈现了原著的核心意象。

  老舍在美国访问期间,不仅致力于了解美国文化,更致力于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真实的现代生活。他通过演讲和文学作品,有意识地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真实形象和样貌,展现中国人身上所蕴含的现代性因子、抗争精神与人文风俗。

  老舍的跨文化实践启示我们,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既应扎根中国传统、立足脚下的土地,又要广泛吸纳海外文学艺术的精华,以创作出更具国际视野与影响力的文艺精品。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的老舍故居展出《骆驼祥子》海外译本的封面。王宇轩 摄

   中新社 记者:老舍的西方经历与生存环境对其文学原点的生成意义重大,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魏韶华:老舍的西方教学经历与生活工作环境深刻塑造了其文学内核,这种影响在其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使他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中创造出“老舍式”的中国文学,他作品的文学主题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以《骆驼祥子》为例,该作品受到俄罗斯文学“拷问灵魂”的启示,又深受老舍所喜爱的作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影响,作品展现了人在面对困苦环境时的无奈与抗争,揭示了人类共通的命运主题。而在《二马》中,老舍将中国人放到英国伦敦的背景下比较文明差异,也与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将美国人置于欧洲的写作手法相呼应,凸显了文化差异背景下个体生存状态的世界性文学主题。

  此外,老舍在美国完成的《四世同堂》第三部,明显带有风俗和心态史的写法,这与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喧哗与骚动》有异曲同工之妙。老舍不仅通过阅读西方文学汲取灵感,还与西方顶级作家面对面交流。在美国期间,老舍曾亲自拜会正在美国创作《伽利略传》的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还与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经历无疑进一步丰富了他的文学视野和创作内涵。

   中新社 记者: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茶馆》等作品,深受世界各地欢迎,作品中哪些元素或主题使其能够跨越文化障碍,实现广泛传播?

  魏韶华:《茶馆》与《骆驼祥子》等老舍作品在欧美、日本、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广受欢迎,主要归功于老舍对人类共通主题的深刻领悟,并且他的文学表达方式兼具现代性与世界性,将写实与象征巧妙结合。

  例如,《茶馆》不仅生动勾勒出旧中国的社会变迁和人生百态,更通过对生死的深刻思考,超越了地域文化的限制,触动全球观众心弦。《骆驼祥子》虽以旧中国底层车夫为主角,但其描绘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命运的挣扎与苦难,与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相呼应,展现了人类共通的挣扎与无奈。这种跨越文化的共鸣,使得老舍的作品能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的老舍故居展出老舍(一排右一)在美国朋友家中做客时的照片。王宇轩 摄

   中新社 记者:老舍的文学内核与精神世界对世界文学有何贡献?他的创作理念和风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世界有何启示?

  魏韶华:老舍的文学内核与精神世界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在于其独特的幽默感与悲剧感的融合,以及对人性的宽容与理解,为世界文学贡献了独特的中国视角。

  老舍作品强调人物的地域性及其地方方言的运用,为后世作家如沈从文、贾平凹、莫言等提供了范例,使这些作家的地域文化背景成为创作的丰富源泉。此外,老舍在文学主题上兼具中国本土特色与世界性眼光,将具体的人和事提升到人类共通性层面,这一创作理念使得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并为其他国家读者所理解与接纳。老舍的文学成就与思想深度,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中新社 记者:老舍的作品在东西方文学间起到怎样的作用?

  魏韶华:老舍的作品在东西方文学间起到了桥梁作用。他以自身的经历与作品,如《二马》,深刻描绘了中国人在西方所遭受的歧视与不公,这不仅展现了他作为爱国者所体现出的民族国家意识,也让西方读者得以了解中国人的真实处境与抗争意识。老舍在美国的演讲、创作与对自己作品译介的积极参与,进一步宣介了中国现代文学与抗战后的社会面貌,强调中国人与现代文明的紧密联系,这对于打破外界对中国只有古典文明的刻板印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老舍在创作中融入西方文学精神与技巧,使他的作品成为中西合璧的典范。

  老舍在英国的故居被官方挂上蓝牌,标志着从政府到民间,他的影响力都是全面且系统性的。老舍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代表,更是连接东西方文学、文化的坚实桥梁。(完)

  受访者简介:

魏韶华。受访者供图

  魏韶华,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鲁迅东亚影响力研究》《百年鲁迅肖像画史论》等多项课题,曾获首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