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9:36:14 来源: sp20241130
社论
“缺斤少两”现象的增多,与平台的运营策略脱不开干系,平台需完善规则挤压“套路”空间。
“主播承诺出果率50%,我便下单了一个4.4斤重的榴莲,只见主播去壳后称重,果肉有2.2斤。但收到货后称重却与直播间称重有不小的差距”。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网购中有不少商家在克重上“做文章”,其中生鲜水果、零食等为重灾区。一些商家或明目张胆缺斤少两,或偷换概念,将包装重量算在“净含量”里,导致消费者收到商品后发现实际重量与标注不符。
在一般消费者印象中,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中“缺斤少两”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而近两年,尤其是在网购中,“缺斤少两”事件却又多了起来,其背后原因值得重视,须监管、平台以及消费者共同发力,及时加以治理。
过去网购中,“缺斤少两”并非监管和平台治理的重点,消费者网购清单中大部分以服装、电器、生活用品等为主,人们更关注的是“假冒伪劣”。近年来,“缺斤少两”现象的增多,和生鲜、食品电商高速发展密不可分,激烈竞争之下,这些与“斤两”关系密切的肉蛋蔬菜水果,利润越来越微薄,不良商家也有了制造“缺斤少两”的利益动机。
对于网购中日渐增加的“缺斤少两”,平台不能“网开一面”,仅“退差价”了事。平台应负起主要责任,并且只有平台才最有高效治理的能力。
因为,“缺斤少两”现象的增多也与平台的运营策略脱不开干系。仔细观察网购中“缺斤少两”现象就会发现,很多商家并非明目张胆的“缺斤少两”,而是施以各种“套路”,其目的是使自家商品价格显得更低廉,以便在平台推荐中获得更多曝光与流量。
比如,有商家“一共250克的菊花,包装袋里放了122克干燥剂”,也就是说宣称的250克中实际商品成本是128克,自然可以标出更低卖价,获得更多曝光。这实际上是利用了平台的自动比价推荐机制,最后欺骗了消费者,也对老实商家不公平。
从这个角度看,只要平台重视,“缺斤少两”现象并不难治理,关键是要对症下药。
首先需要优化AI推荐机制,把那些想通过“套路”获取流量的商家筛除出去,让他们难以进入消费者视线,使其得不偿失。
其次,出台新的规则,严格规范商家对商品的标称和描述,确保商品描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商家和消费者明了是非界限,挤压“套路”存在的空间。
另外,平台应完善相关处罚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对于涉嫌欺诈消费者行为的,及时惩处或清退违规商家。
当前,网购中虽然假冒伪劣少了,但各种“套路”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缺斤少两”只是其中现象之一。但无论“套路”如何变化,本质上就是商家在仔细研究平台规则和消费者弱点之后,琢磨出的各种既伤害消费者利益又不违背平台规则的取巧方法。
对于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象,很难一次性根治,需要监管和平台具有打持久战的定力,同时也需要有坚守“退货包运费”“仅退款”等消费者保护策略的定力。
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电商越来越发达,但面对专业琢磨赚钱的商家来说,消费者相对弱势的一面仍未改变。面对“缺斤少两”,消费者维权存在隐蔽性强、证据收集难、成本高等各种障碍,很多人觉得获取赔偿太难就选择了隐忍,这其实是对不法商家的一种纵容。
从这个角度讲,监管和平台更有义务承担起主体责任,在事后惩罚的同时,完善一个利于消费者维权的机制——让商家不敢再在“斤两”上打主意。事实上,只有把无数消费者的“洪荒之力”吸纳进来,才是建立良好网购环境的根本。(新京报)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