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跨越6000年的古陶瓷艺术魅力

发布时间:2024-11-30 17:20:06 来源: sp20241130

原标题:领略跨越6000年的古陶瓷艺术魅力

在我国先秦时期记录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周礼·考工记》中,将与陶器制造相关的工种称为“抟埴之工”。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主办的“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展览近日开幕,展览以约270件陶瓷类文物为主,跨越6000年历史,呈现了古代亚欧大陆和古埃及广阔地域上的早期陶器和晚期瓷器艺术,奏出“火与土”的交响。

多样文明齐荟萃

来自叙利亚的人物像注壶上坐着一位将手放在头上的小人,小人张开的大口正是陶器出水口;伊朗青釉多连壶的釉色已有些银化,上部三个小双耳壶与下部三个三耳壶靠立柱连接,柱上饰有人面纹样;希腊雅典的陶混酒器一面描绘了婚礼队伍,另一面是年轻人在运动场上训练的场景;土耳其的白地多彩花纹盘上以不同深浅的绿色绘出藤蔓,点缀其间的花朵错落有致;越南青花花纹盒上淡蓝色釉,绘有花草纹,颇受元代青花风格影响;泰国高脚杯用红色颜料涂绘,杯体上装饰有“S”形纹……步入清华艺博四层展厅,一件件展品令人目不暇接。根据展品数量和来源地的分布情况,展览分为古代近东地区、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印度河流域文明、地中海区域、中亚的晚期彩陶、伊朗伊斯兰前期、东亚和东南亚七个单元呈现。

“一展尽览世界古代陶瓷文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这样概括此次展览。杜鹏飞表示,展览虽非全景式呈现,却可从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展品中欣赏其制作工艺之精美,又可从独具匠心的各种造型中窥见中国之外从早期陶器到晚期瓷器的发展历程,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与差异,特别是在交流互鉴中的文化交融和社会进步。

多彩细节叙风情

展柜中,来自公元前2千纪巴基斯坦的人面陶瓮造型格外“丑萌”,三个装饰孔代表着眼睛和嘴巴,眉毛和鼻子则是捏塑而成,质朴可爱,吸引了众人围观,也展示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陶器造型之美。

“希腊古典建筑有三大经典柱式: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和柯林斯式,在地中海区域单元,我们便选用了这三种柱式图案用来装饰。”该展览策展人谈晟广介绍,展览的展陈设计颇费心思,除了主视觉海报上呈现人面陶瓮,不同单元的展柜上还精心装饰有不同的代表性纹样:圆花饰、连珠纹、四叶花纹、动物纹饰、心形叶纹……通过纹饰的变化,观众可以领略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情。

伊朗高原是中亚和印度河流域通往美索不达米亚的必经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多元文明交融的特点。埃兰人曾在这一地带定居,埃兰历史也成为早期伊朗的主体历史。“你看,这是什么动物啊?”“这个容器符号里面好像还盛有水呢!”展览特别以整面墙的空间呈现了原始楔形文字和原始埃兰符号的对比,作为这一单元内容的生动补充,诉说着文明的多彩样貌。

多元共融展互鉴

来自约公元前5世纪伊朗的圆花饰纹釉砖上,以黑色细线勾勒的双层18瓣花瓣围绕着三个同心圆均匀散开。来自约13世纪伊朗的华丽彩人物纹瓶有着郁金香式的瓶口,每片花瓣上都绘有人脸,瓶身依瓜棱状分别以白色、蓝绿色和深蓝色交替上釉色,再装饰以文字和花草,精美华丽。展厅内,大量珍贵的釉陶制品引得观众啧啧称奇。

来自罗马帝国时期地中海区域的绿釉碗和绿釉杯器物虽小,却是古埃及铅釉陶技术传入的证明。早在公元前4千纪中期至前3千纪,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文明就掌握了在滑石上施釉的技术,用来制作半透明的费昂斯珠子。这种以蓝、绿为主的釉色能够替代珍贵的青金石和绿松石所散发出的明亮光泽。

“施釉技术在陶器上的发展与玻璃技术的演进密不可分。”谈晟广介绍,中国拥有悠久的制陶历史,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模仿外来“蜻蜓眼”制作的陶球上,已经可以看到挂有釉料。经研究发现,汉代极具代表性的绿釉陶制品和罗马帝国时期的铅釉陶成分一致。

本次特展以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所藏陶瓷文物为主,展期将延续至7月31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曾联合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举办了两次特展,先后呈现了“火与砂”创造的玻璃艺术、“火与金”创造的金属艺术。谈晟广表示,今年两馆的再度合作呈现了“火与土”创造的陶瓷艺术,大量文物的集中展示共同构成了“火与文明三部曲”。

(本报记者 田 呢)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