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4:52:07 来源: sp20241228
中新网 长沙12月4日电 (刘曼 李盈)“公益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常态,不仅是为弱势群体服务,也为提高民众生活品质服务。”从1999年至今,傅强做公益已有24年,他创办的公益组织从寥寥数人的社区爱心团队,发展成拥有逾10万名爱心志愿者的湖南枢纽型公益平台。
公益人士傅强。 李盈 摄总有人问傅强:你做公益是为了什么?他每次都会从自己年少时的经历讲起。11岁那年,他母亲不幸因病去世,年幼的他得到淳朴乡民的救助,平安长大。从此,一颗感恩向善的种子在他心里萌芽。
二十一世纪初,看到城乡差距,傅强和“一拍即合”的十几个朋友从助学支教做起,如捐赠衣物、文具以及体育、艺术类课程支教。
有一年,傅强带着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去湖南湘西州的一个村里支教,尽管到达时已经很晚了,但孩子们仍在学校里翘首以盼。当大学生拿出小提琴的时候,没有一个小朋友能答得上来“这是什么”。
“那个大学生在村里待了一段时间,我们再去的时候,有的孩子能用小提琴拉出《小星星》的旋律。”在傅强公益生命的第一个十年里,他致力拉近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间的距离。
汶川地震发生后,傅强在灾区救援(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傅强带着21名志愿者“冲”到灾区,到了现场才发现,带去的价值100多万元药品和物资是“杯水车薪”。
原计划在灾区待两个月,傅强最后待了三年。他在湖南对口援建的理县扎帐篷,开办帐篷学校,运送救灾物资,帮助当地老百姓拆危房,陪伴受灾的孩子们。由他发起的公益活动,为理县中小学校募集捐建了14间爱心图书室、10间爱心电教室,资助困难学生千余名。
躺在灾区扎帐篷的玉米地里,傅强也常常思考:奉献的爱心是否真的对老百姓有用?面对不同需求,是不是要做一些行动上的改良?他开始意识到,一个人、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有限的。
2011年,傅强辞去工作,正式在长沙注册成立一家专业的社会公益组织——群英会。图为群英会展厅一角。 刘曼 摄回来以后,傅强辞去工作,正式在长沙注册成立一家专业的社会公益组织——群英会,提出“三位一体”模式。“就是把基层百姓的真实需求、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我们的服务方向结合起来。”进入公益生命的第二个十年,他开始规划做专业公益。
何谓专业公益?“比如去敬老院,可能很多爱心人士会买苹果、香蕉等去探望老人家。但我们会派志愿者先去问清楚敬老院有多少老人?男士、女士分别有多少?他们每个人的喜好和需求是什么?”傅强认为,只有解决真正的需求,才不会造成公益资源的浪费。
以解决社会问题需求为导向,群英会先后发起“温暖湘里娃”“湖南联合救灾”“守护妇女儿童联盟”“乡村园长希望+”“巷子花开乡村振兴”等公益项目,吸引社会爱心人士广泛参与。
经过近三年的走访调研,群英会针对乡村女童在青春期的卫生知识及陪伴“缺失”问题,发起“守望湘间的花蕾”公益项目。由专业教授培训一批公益讲师,去农村为青春期女孩讲解专业知识,送上青春期用品,并与她们建立连接,用社会力量陪伴孩子们的青春期。
同时,傅强还在湖南14个地市州搭建了社会组织支持网络,“链接”包括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壹基金等多方资源,支持湖南100余家在地社会组织配合政府部门开展服务,推动湖南公益团队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截至目前,他已带动影响了超过10万名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公益慈善活动。
“现在,我觉得公益不再只是服务于困境群体,而是服务于每一个人,政社联动、共建共享,通过社会公益组织,让更多民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如今,被称为“雷锋侠”的傅强已成为一种公益符号,他期待未来公益相关方在公益活动、行动和公益执行中都能得到成长和收获。(完)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