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3:57:10 来源: sp20241122
核心阅读
打造数字化平台,提供岗位对接服务;引导有就业创业意愿的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提高工作能力;设置公益岗位,发放财政补贴……重庆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渠道稳岗扩岗,为零就业家庭创造更多工作机会。
一场秋雨过后,重庆市巴南区气温骤降。莲花街道秦家院社区“莲”心服务站里却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社区居民谭琼刚送完孩子上学,像往常一样快步走进服务站,熟练地拿起零件加工起来。“加工车间就在社区里,而且工作时间灵活,操作程序也不复杂,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收入。”谭琼笑着说。
重庆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促进供需匹配、健全培训体系、设置公益岗位等举措,多渠道稳岗扩岗,兜牢重点人群就业底线。
打造数字平台
促进人岗匹配
39岁的谭琼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社区“莲”心服务站,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既不耽误照顾孩子,又能增加收入。
“上‘巴实工’,应该能找到合适的。”听完诉求,社区工作人员田静为未就业的谭琼夫妻登记了信息,还推荐了“巴实工”零工小程序,“只要填写个人技能、从业经历、薪资要求等信息,就能快速发布求职信息、匹配合适岗位。”
“巴实工”零工小程序,是巴南区打造的灵活就业人员数字化服务平台。“相比传统招聘渠道,‘巴实工’提供的岗位更加多样化,为灵活就业者和用工主体提供对接服务,缓解个人求职难和企业用工难问题。”田静介绍。
信息化手段助推精准匹配。通过“巴实工”,有临时用工需求的主体仅需通过软件发布招工信息,明确身份信息、用工需求、薪资待遇等,即可轻松完成派单。求职者则只需点击“我要干活”进入界面,根据距离、薪酬等条件随时接单。
很快,谭琼就收到了“巴实工”推送的信息——在社区服务站做摩托车零部件的手工活。“按件计工资,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做,不耽误其他事。”谭琼说,在服务站工作人员帮助下,她很快就掌握了组装垫片的技巧,现在每天能安装上千个,增加了些收入。
“巴实工”零工小程序,不仅让求职者满意,企业也很欢迎。紧邻秦家院社区“莲”心服务站的重庆能泰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摩托车配件制造企业,很多都是手工活,每逢生产旺季的时候,都有大量临时用工需求。“以前生产旺季时,招工很难。现在有了数字平台,招聘工人更快更精准了。”公司负责人邓冬福说。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饭碗。重庆以精准服务促就业,今年以来发布招聘岗位80余万个,升级打造零工市场108个,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政策咨询、用工信息对接、劳资矛盾调处等服务,截至目前,共提供就业服务263万人次。
开展职业培训
提升就业技能
几张蓝色的理疗椅一字排开,白色墙面上挂满人体穴位分布图……走进位于丰都县的一家理疗推拿店,十来个顾客正在排队等候。小店负责人也是唯一的按摩师杨正荣,正在为顾客推拿。
过去,由于缺少专业培训和相关职业资格认定,掌握一定推拿技能的杨正荣一直难以实现开店的想法。“我们要开展保健推拿技能培训班,培训合格将颁发证书。”杨正荣接到一通来自县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的电话。
“以前一直在外打工,现在月收入能有7000元左右。”杨正荣已参加过两次培训,取得初级证书后于今年年初正式开起推拿店,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
“丰都有5万多名农民工在县内就业,其中一部分从事建筑施工、货物搬运、家政服务之类的零工,年龄偏大、信息不通、抗风险能力差。”丰都县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李万权介绍,“我们引导有就业创业意愿的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自2019年以来,已举办培训班1000余次,培训5万余人,65%的培训人员实现了就业或者创业。”
针对像杨正荣这样零就业家庭人员的择业特点,丰都县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与近10家培训机构深度合作,先后开设针对家政、养老护理、电工等专业技能的实操课程,帮助有需求的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
杨正荣对培训带来的改变感触颇深。“专业老师传帮带,课程丰富收获大。”杨正荣说,县里邀请了具有专业资质、经验丰富的老师教授课程。“培训以后才知道,理疗推拿居然需要掌握这么多专业技能。”
“给瘫痪老人拍背一定要轻……”在丰都县仙女湖镇,培训机构的老师正在一对一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学员们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课堂气氛很活跃。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培训了,老师讲解得很深入。我平时就按照老师传授的知识给养老院的老人们进行护理。”参加培训的零就业家庭人员陶学刚在县城开了一家老人护理院,如今通过创业带动了两个失业人员在护理院务工,还成功获得了4000元的创业补贴。
“零就业家庭人员等群体参加完职业技能培训后,如果创业带动群众就业的可以获得创业补贴。带动一人就业有2000元,最高可获得8000元创业补贴。”李万权说。
重庆将零就业家庭人员、低保家庭人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纳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对象范围,根据技能复杂程度、就业市场需求紧缺程度、培训后就业效果等实施差异化培训补贴政策。截至目前,开展补贴性职业培训10万人次,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达到87.7%。
发放财政补贴
稳定公益岗位
天刚蒙蒙亮,巴南区鱼洞街道仙池村村民唐大鹏便早早起了床,来到距家不远处的村委会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扫地、拖地、擦洗墙面……他动作娴熟、有条不紊。唐大鹏一家脱贫摘帽后,村里考虑到他需要在家照顾患病的妻子,便为他申请了在村里从事保洁的公益岗位。
针对零就业家庭人员这样的重点群体,巴南区构建部门镇街协作机制。
“重点群体登记失业后24小时内,相关信息迅速下发至常住地镇街,15日内就业帮扶完成闭环。”巴南区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辖区就业工作者还将通过电话联系、上门走访等方式,定期对已就业的重点群体进行跟踪回访,全面落实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经村里推荐,唐大鹏被聘用为仙池村保洁员,每月能领到1800元的工资。他还在村里的帮扶下种了3亩香桃。“能按月领工资,还有卖香桃的收入。”唐大鹏说。
重庆针对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但因多种原因无法就业的零就业家庭人员、长期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通过开发卫生保洁、道路维护、治安巡逻、交通协管、水利河库巡管、林业管护等公益岗位,着力解决“没有岗位、不固定、出不去”的问题。
“通过提供财政补贴,降低了镇街、企业设立公益岗位的成本,增强其积极性。专项补贴资金可以用于支付岗位工资、社会保险费用以及开展岗位培训等多个方面,确保公益岗位能够稳定、持续地发挥作用。”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副处长李云勇说,今年以来,重庆市累计为4.63万名就业困难人员落实公益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5.33亿元。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4日 14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