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逐梦“芯晨大海” 力争到2025年形成2万亿规模科创产业集群

发布时间:2024-11-01 19:49:38 来源: sp20241101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行/文

  还有不到60天,南中高速万顷沙支线将实现通车,南沙与深中通道将实现“无缝衔接”。届时,深中通道万顷沙支线的周边腹地,将被打造成“广深产业融合示范区”,带动产业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可以预见,南沙这个已有17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的、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C位”的新区片区,将在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开启更加令人遐想与期待的璀璨未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南沙的“担当”,即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优势,加强与港澳全面合作,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的承载区,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由深圳特区报、“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联合组成的采访组在南沙切身感受到,从制度开放到金融创新,从城市规划到社会治理,南沙如火如荼的改革、建设、发展贯穿各个领域,开放包容、热情务实、坚韧进取的精神底色时时处处触动人心。

  在南沙跑出“加速度”

  作为自贸区,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是重要指标。“提前申报”“两段准入”“附条件提离”、智能审图等便利化措施在南沙已成常态。广州JFE钢板有限公司的曾经理在亲历了从船舶靠港到货物装车出卡口仅用1.5小时后表示,“原材料断档,会打乱生产线周期安排,影响订单交付,带来经济损失。‘船边直提’‘运抵直装’的常态化、便利化,保障了生产材料快速到港通关。”

  南沙港是华南地区最大单体港,在码头卡口工作现场,记者看到一辆辆过卡集装箱车,从进卡拍照到抬杆放行,过程不到10秒钟,秩序井然。目前,南沙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超1900万标箱,位列全球港口吞吐量第九。今年上半年,南沙口岸出口汽车超过16.3万辆,同比增长48.5%。南沙打造的进口冷链商品通关绿色通道,成为全国最大的榴莲、车厘子等水果进口口岸。

  南沙还开创工程建设许可“先建后验”新模式,推进“四证联办”,首创“一站式”审批。从“南沙造”火箭一飞冲天,到南沙港全自动化码头让货轮川流不息驶向远洋,再到“让充电像加油一样快”的全球首个超快充动力电池工厂建成……项目启动、施工、投产在这里跑出“加速度”,彰显着青春南沙的速度与激情。

  “未来之城”正从蓝图变成实景

  一座“未来之城”从蓝图变成实景,既要以科技赋能城市建设,更要以产业引领未来发展。《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南沙方案》)指出,要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南沙因势而动,“芯晨大海”产业集群正在这里全面铺开,到2025年将力争形成2万亿元规模。

  其中,“芯”代表着以芯片和集成电路研发制造为核心,“晨”代表着以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创新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为引领,并以强化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汽车等“大”制造为根本,以聚力发展“海”洋经济为导向,让科创新质生产力在这里融合聚变。

  广州市南沙区政协副主席、商务局局长谢晓晖向采访组介绍,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已建成1个10万总吨和1个22.5万总吨邮轮泊位,可停靠目前全球最大的邮轮,其口岸查验设施设备在国内邮轮口岸中居于前列,6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年设计通过能力达75万人次。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邮轮母港综合体之一、国内第一个和地铁无缝接驳的邮轮母港,其正大力谋划邮轮经济。

  “理想之城”赋予年轻人无限希望

  “我们公司致力于4G/5G泛物联网终端及系统设备、工业网关等数据终端与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企业对创新与研发十分重视,人才投入成为关键要素。”在南沙,短短5年时间,广州通则康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路飞驰,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州市“未来独角兽”创新企业和“高精尖”企业,4G/5G CPE出货量全球前三,仅次于华为和中兴。

  该公司副总裁姜汉感慨地表示,创新创业的活力迸发于青年;新兴产业的潜力发轫于人才。南沙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市创新平台给予高额的资金奖励,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研发经费支出给予最高10%的补贴,对高层次人才落户亦给予丰厚安家补贴,为区内科研院所和“四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解决了企业与人才的诸多后顾之忧。

  当下南沙正以政策与环境释放的潜力吸引五湖四海的青年人才,10月底深中通道南沙线开通之际,2024南沙全球招商引智大会还将面向全球广纳各类英才。

  采访中,不少选择扎根南沙的青年告诉记者,南沙让年轻人看到希望,不仅在于基建配套和“城市绿肺”打造的高品质宜居空间,更在于南沙为青年发展提供真实可见的支持,以及一批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成长,让各类人才在南沙都能找到宜业赛道。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暨广州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刚刚于9月3日揭牌,南沙打造“湾区硅谷”迈入进行时。此举推动南沙加快形成“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协同创新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表示,将推动穗港两个校园科创项目在南沙落地转化,共同营造繁荣的创新生态。

  代表企业

  深海智人:“金牛座”昂首挺进“深蓝”

  在深蓝海域中,人类探索世界的触角正不断延伸。8月,由位于南沙的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首台全国产、亚洲功率最大的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金牛座”,在粤西海域成功完成一项海上风电阵列缆安装项目。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以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向海图强的漂亮一笔,也是南沙科创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剪影。

  时值台风高发季,作业窗口期短,施工难度超乎寻常。海面表层流速高达6节,即便是平潮期也有2到3节,对机器适应性提出极高要求。“金牛座”凭借先进导航系统、稳定动力控制技术、特制冲射臂和超高功率,穿越复杂多变海流,精准定位、平稳着陆、灵活施工,顺利完成海缆的铺设与深埋。

  “强壮结实、动力十足、有条不紊、任劳任怨,是这个深海‘巨无霸’的金牛气质。”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马亦鸣介绍,勤恳拓荒的“金牛座”,为南沙科创和“中国智造”深海机器人的可靠性、耐用性、技术密集性代言。“金牛座”为我国海上风电、海洋油气开发、海底通信建设也将带来深海智能装备的跃升变革。

  马亦鸣指出,以往国内深海作业的高端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主要依靠进口,如今通过技术攻关,其自主研制的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实现全国产化供应链,以及由研究型向市场型工程化、商用化落地。更可喜的是,其设计团队全部由中国工程师组成,零部件全国产化,从立项到整机整装落地,仅仅用时6个月时间,比欧美公司缩短了三分之二。

  马亦鸣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处于南海大开发的“桥头堡”地理位置,南沙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具备天然的深海智能装备应用场景与人才集聚优势。南沙还为企业制定了包括人才、税收、场地等各种专门扶持新质生产力、海洋尖端技术、初创类公司的专业细分政策,这些都让企业心无旁骛地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专家观点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博士后佃杰:依托自身优势 激发集群效应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博士后佃杰指出,根据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4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挂牌9周年的南沙自贸片区综合排名全国第三,在广东三个自贸片区中仅次于深圳前海,充分展现南沙创新驱动的强劲发展态势。

  佃杰建议,未来南沙可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具体而言,一是打造特色产业体系,二是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佃杰表示,南沙应依托自身优势,打造以智能制造、海洋经济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形成集群效应,加大对深海科技等前沿领域的投入,培育未来产业增长点。南沙也应围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从研发到市场化的全方位支持。 同时,要通过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如提供优厚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吸引更多海内外顶尖科学家和团队来南沙工作。(深圳特区报)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