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向综合舞台样式演进的杂技剧

发布时间:2024-11-22 04:04:02 来源: sp20241122

  近日,沈阳杂技团推出的杂技剧《先声》,讲述了东北人民英勇不屈抗击侵略的中国故事,不仅发出了以杂技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先声,也成为标志着杂技剧向展示深层思想和丰富情感的综合舞台样式演进的代表性作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沈城人民奋起反抗。时任公安局局长的黄显声是抗日战争伊始就冲锋在前的爱国将领,《先声》的剧名首先就让人联想到黄显声。该剧将黄显声置于中景,以寥寥数笔勾勒其侧影,将浓重笔墨用来描绘其周围的普通民众,不仅赋予作品更为厚重的历史氛围,也为戏剧的创作腾挪出了充盈空间。实践证明,以王铁掌、王大娘及其三个子女这一家子兼具代表性和带入感的命运贯穿全剧,更能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先声》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依据史实,但在整体戏剧结构上又充分展示了创造力和想象力,使舞台呈现出扎实严谨又激情澎湃的风貌。英年早逝的王铁掌是关东武林豪杰,他创建“精华武馆”向黄显声等东北青年传授武艺。王铁掌被日本浪人残害致死后,武馆由其妻王大娘掌门继续活跃于武林。如今,他们的长子王大力成长为东北军军官,次子铁路工人王大奎实际是中共满洲省委特科侦察员,小女儿王小英是东北大学的进步学生。《先声》的人物角色设定简洁、明确、合理,人物关系清晰明了又具有普遍代表性,以飞镖串联人物出场颇具创意。人物逐一亮相之后,全剧以九个篇章展示了“九一八”事变的全貌和东北人民的“精气神”,巧妙自然地将三十多个惊险的技巧和奇妙的魔术熨帖地掺入情节之中,在舞台上呈现出悲壮、惊险、凄美的典型情境,折射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先声》充分展现了杂技剧创作的锐意进取。在整体表现上实现了多种艺术元素在舞台上的综合,体现出电影思维和舞台剧气质。全剧用夫妻情、父子情、兄妹情、师徒情、战友情汇聚成浓烈的家国情怀,人物造型俊朗英武,服饰具有东北风情。而黄显声、王铁掌、王大力、王大奎举手投足间的爽快与豪迈,蕴含东北人特有的身体语汇,以男子技巧为主体的杂技动作突出了杂技的惊险性,充满着英武阳刚之气,表现出了东北人民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先声》并未因重视情节的叙述而降低技巧的难度。比如“北大营军训”这场戏,以沈阳杂技中享誉全球的“腾空飞杠”为核心动作,五位演员上下翻飞,令人惊叹。再比如“街头巷战”戏中,生死时速间的对抗较量,摩托车与车斗分离后展示的独轮车技,这一整套编排层次清晰、变化丰富,实现了高难度的车技与激烈的战斗场景的完美契合。以往杂技剧在叙事抒情环节往往掺入舞剧元素,甚至借助舞蹈表演团队,以提升舞台美感和增强叙事能力。该剧演员全部是杂技演员,不仅身手不凡,而且在叙事中身兼多职,有的演员甚至兼饰七八个角色。因此,全剧的杂技语言不仅体现着高难度,也体现出很高的纯度。《先声》正是以高度提纯的杂技语言讲述了东北人民在面对强敌时的奋起反抗。

  《先声》的舞台上,LED屏幕完全覆盖着舞台背景,屏幕前面还设有两道投影纱幕,此外舞台左上角有倒三角形的垂幕用于文字提示,舞台中央另有一块小型垂幕在投影地图时作为补充。这种设置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纵深感。此外,通过三维建模渲染而来的动态影像LED背景,在加强视觉冲击力的同时还可以随着虚拟摄影机任意调整视角,为舞台提供一个自由转换的动态背景,成为《先声》驾驭多维舞台元素的标志。在屏幕与前台虚实相间的融合中,观众产生了奇妙的镜头感,进入变幻莫测并无限延伸的戏剧情境。

  《先声》首轮试演反响热烈。它将杂技技巧语汇经过拆解重新糅合为戏剧性结构,挑战了用纯粹的杂技语言讲故事,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并兼具观赏性的作品。

  (作者:郑永为,系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沈阳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