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运河为媒 促交流互鉴(权威论坛)

发布时间:2024-12-27 20:41:19 来源: sp20241227

  江苏扬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风光。   孟德龙摄(影像中国)

  2024年7月23日,来自美国阿拉巴马农工大学的学生和南京林业大学留学生在浙江嘉兴市南湖区芦席汇历史街区“大运河数字诗路e站”参观。   金 鹏摄(影像中国)

  贡多拉船行驶在意大利威尼斯运河上。   本报记者 谢亚宏摄

  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一端的米拉弗洛雷斯船闸游客中心,游客在一艘轮船过闸时拍照留念。   本报记者 时元皓摄

  可以开合的吊桥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区一道独特的风景。   本报记者 任 彦摄

  在埃及伊斯梅利亚省,一艘货轮行驶在苏伊士运河上。   本报记者 黄培昭摄

  郑晶(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

  盖比(荷兰旅游局形象大使、斯滕韦克尔兰德市羊角村村长)

  哈桑·拉杰布(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教授、孔子学院外方院长)

  劳拉·芬卡托(意大利威尼斯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委员会代表、里米尼机场基金会主席)

  奥克塔维奥·科林德雷斯(巴拿马运河管理局传播及形象办公室负责人)

 

  运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精神家园,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穿越历史,日夜奔腾,它们发挥着水网主骨架和水运大动脉等功能,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于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10年来,中国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同时以运河为媒,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绘就生动的文明互鉴图景。

 

  【一】

  运河凝聚着世代相承、探索创新的超凡智慧,传承着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各国积极探索保护传承利用运河遗产的有效办法,努力将丰厚的运河遗产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郑晶: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等组成,地跨多个省份,全长近3200公里。其中,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万里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带动者,是中华文明延续的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明。从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2017年大运河文化带首次提出,再到2021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中国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开启新篇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正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盖比:荷兰阿姆斯特丹、乌特勒支、海牙等20余个城市以及斯滕韦克尔兰德市羊角村等村庄都拥有历史悠久的运河。这些运河是荷兰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使交通更加便捷,也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闻名遐迩的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设计于17世纪,运河网总长度约100公里。20世纪初以来,荷兰政府和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出台多项法律法规,对运河区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自1999年起,阿姆斯特丹又通过将历史建筑划入保护区,并在外围设立缓冲区等方式,对运河区整体进行系统保护,以实现运河区历史设计、运河遗产和原始城市布局的完整保留和再利用。

  哈桑·拉杰布: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通航,贯通苏伊士地峡,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了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最短航线,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道之一。苏伊士运河见证了埃及寻求独立自主、加强南南合作的历程。我们在积极传承运河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希望充分利用其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国际航运贸易作出新贡献。埃及政府定期对苏伊士运河进行维护和疏浚,并建立严格监管机制规范管理运河使用。此外,我们还积极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努力提高运河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劳拉·芬卡托:运河是威尼斯的生命线。人们熟知的大运河和其他许多修建于不同年代、规模或大或小的运河,将这座意大利“水城”的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贡多拉等各式小船穿梭其间,历史古迹和威尼斯双年展举办地等分布两岸,吸引着全世界游客前来游览观光。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威尼斯的运河资源,意大利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相关机构积极开展水质监测、河道定期疏浚和堤岸、桥梁维修,还逐步禁止大型游轮驶入。一些高校和社会组织也在积极推进运河及潟湖等区域的生态保护。

  奥克塔维奥·科林德雷斯:巴拿马运河全长80多公里,是一条连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重要国际水道,是全球航运的大动脉之一。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开通。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营主权。运河见证了国际货物、服务和人员的流动,更记录了巴拿马人民争取运河回归的历史。巴拿马专门成立了巴拿马运河管理局以更好地管理、运营和维护这条运河,还设立了“巴拿马运河历史记忆”项目,帮助人们了解运河历史。2003年开放的米拉弗洛雷斯船闸游客中心集中展示了巴拿马运河的历史、演变、运营和未来,方便游客理解这条跨洋航道对巴拿马乃至整个世界的重要性。

  【二】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积极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与精品工程建设,让这条致富河、幸福河持续浸润人心、造福人民、泽被后世,获得外界高度评价。

  盖比:中国大运河是呈现中国古今交融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展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和相关保护工作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大运河漕运系统不仅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交流,还塑造了自古至今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面貌。中国大运河的文化遗产较为分散,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有利于形成统一保护体系,让大运河持续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生态走廊。

  郑晶:目前,中国推进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任务及重点工程取得诸多成果。例如,以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主线,系统梳理了大运河沿线的文物、非遗等各类文化资源,基本实现各类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全覆盖;持续改善沿线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大运河航道功能,为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有力生态保障;以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唤醒运河文化记忆,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等。此外,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一部分,位于江苏扬州市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首座“国字号”的大运河主题博物馆。我们通过科技手段打造历史场景和多元业态的沉浸式体验等,已吸引超过500万人次参观。

  哈桑·拉杰布:中国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过程中,十分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运河沿线各类自然文化遗产进行妥善保护。特别是从法律制度层面着手保护大运河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我了解到,中国浙江、山东、江苏等地陆续出台了省级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保护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劳拉·芬卡托:日前,我们在意大利举办了一场关于城市水体保护的网络研讨会,来自中国杭州、苏州、扬州等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政府代表对当地如何保护运河水质、合理开发运河等做了详细介绍,其中很多内容都给威尼斯等其他运河城市带来启发。作为一个生动范例,正在建设的中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提出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正让城市向更宜居的方向发展,也让运河在内的中国众多水系水质不断改善。

  奥克塔维奥·科林德雷斯: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重要课题。由淡水驱动的巴拿马运河是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连接点。对于巴拿马而言,运河负责全国一半以上人口的供水,这使得我们在水资源管理、保护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我认为,中国通过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强对运河流域相关河流、湖泊的水资源保护等措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三】

  纵观世界,运河不仅让各国收获了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地域繁荣,其开放包容、友好交流的共性,也为以运河为载体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创造了有利条件。

  劳拉·芬卡托:700多年前,来自威尼斯的马可·波罗沿京杭大运河南下,记录下他的所思所感。通过对中国的访问,我深刻感受到这里依然保留着马可·波罗笔下的魅力。京杭大运河和威尼斯大运河代表着人类学会与自然共存并合理改造自然的历史,如何传承好这些宝贵遗产,是我们所面临的共同任务。目前,威尼斯与杭州等地计划明年举办有关马可·波罗、威尼斯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纪念活动。我们将进一步丰富合作、增进理解,让运河为意大利和中国找到更多文化共鸣点。

  郑晶:运河作为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不同地域、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在当今世界,以运河文化为抓手,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和文明互鉴,具有深远意义。我们要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历史内涵,为加强交流合作提供丰富素材和话题;推动运河文化传承创新,结合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举办运河文化展览、论坛、艺术节等活动,对话来自世界各地的业界人士和专业机构,推动运河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

  哈桑·拉杰布:作为同样拥有悠久运河历史文化的国家,埃及和中国应以运河为媒,进一步加强两国人文交往。除旅游推广合作、举办艺术展览活动外,我们可以共同开展关于运河历史的学术研究,通过组织专家学者的互访,分享运河建设、管理与保护的经验,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促进相关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开设运河文化相关的课程等,为各国兴趣爱好者提供丰富的运河文化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对运河文化的兴趣。

  奥克塔维奥·科林德雷斯:基于运河的交流互鉴,既可以是文化层面的,也可以是经济层面的,关键是要有可持续性。对于巴拿马而言,我们在加强运河保护的同时,注重跨洋航道的维护运营,希望与世界各国加强沟通和联通。中国是巴拿马运河最重要的客户国之一,期待我们能够进一步丰富相关领域合作。

  盖比:运河和水道在世界各国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我们应加强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合作,推动运河遗产可持续发展。我曾多次参加在中国扬州举办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我看来,这一论坛为各方交流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分享优秀做法和经验搭建了重要平台。如何让运河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旅游产业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案。在最近的一次论坛上,我们就分享了羊角村通过举办滑冰、划船、游泳等活动,创新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主题等方面的相关经验。希望我们未来可以进一步交流合作,共同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笔人类的宝贵财富。

  (本报记者陈尚文、郭梓云、黄培昭、谢亚宏、时元皓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0日 18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