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11-14 12:19:05 来源: sp20241114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把人民城市理念写入报告,发出了团结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的时代号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生动写照,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城市工作中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城市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做好城市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这一科学思想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市建设与治理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在21世纪中国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人民满怀深情,对上海这座城市寄予厚望,要求上海牢记“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勉励全市党员干部“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五年来,上海牢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以贯之、攻坚突破、接力推进,以滚动实施“民心工程”为重要抓手,持续开展一系列实际行动,推动人民城市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成效。

  着力解决群众宜居安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上海群众的居住问题,指示“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上海以“决战决胜”的决心,以“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的韧劲,打好攻坚战。到2022年7月,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历史性地解决了这一困扰市民多年的民生难题。通过持续发力,累计解决11.7万户群众“拎马桶”问题;创新群众能接受、市场有动力、财政可承受的模式,加快零星旧改和不成套旧住房改造,累计分别完成20万平方米、110万平方米;实施城中村整体改造,累计启动34个。面向来沪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线务工人员,加快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累计建设筹措超过50万套。其中,对快递外卖、保安保洁、家政服务等城市运行一线保障人员,建设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解决“一张床”需求,累计提供4.1万张,还将扩容提质,努力实现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均衡优质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上海围绕兜底线、促普惠、提品质,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布局、完善供给,努力让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聚焦“一老一小”,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和居家养老,推进普惠性托育服务,累计加装电梯9773台,解决老年人下楼不便的问题,为2.9万户老年人提供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建成家庭照护床位6000张;全市普惠性托育机构比例提高到70%,为职工家庭提供幼儿照看的社区“宝宝屋”实现全市216个街镇(乡)全覆盖。深化分级分类诊疗,推动36家大医院50%的专家号源下沉基层,社区医院门诊量占常住居民门诊总量上升到38.9%。针对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推动人才紧缺岗位清单动态更新发布,扩大新技术、新业态技能培训资源供给,加大对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规模化持证培训力度,获评高级职称的人员五年月平均工资收入提高了45%。顺应群众对更多公共空间、更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大力推进黄浦江、苏州河还岸于民、还绿于民,推动“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一江一河”岸线贯通超过100公里,生态空间规模增至1200公顷,建设“千座公园”达832座,六成以上全天候开放,111家企事业单位开放附属绿地。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累计建成1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五好两宜”和美乡村,推动3.4万户农民入住新居。

  着力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首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嘱咐上海“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上海持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探索,不断畅通听民意、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建成36个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5700个人大代表“家站点”、1280多个政协委员“站室点”、1100个人民建议征集点,累计收到群众建议35万件。更好回应群众诉求,打造“12345”市民服务热线总客服,推动“有诉必应、接诉即办”,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每年受理900多万件,五年解决群众诉求4000多万个。以民主的方式解决民生的问题、用协商的办法解决治理的难题,确定和推进每轮民心工程、每年民生实事项目、每个城市更新项目、每个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坚持从群众中来、由群众去定、让群众来评,不断激发广大市民的主人翁意识。

  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超大城市治理“要有精细化思维和‘绣花’功夫”。上海制定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精心绘好超大城市治理的“工笔画”。聚焦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关键小事”,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市民自觉履行垃圾分类义务比例达到97%。持续推动城市运行和政务服务“两张网”迭代升级,“一网统管”基本建成城市“时空底图”和“随申码”系统,推出国内首个“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接入82个部门单位、1515个应用,有效提高了对各类风险及时感知、快速反应、协同处置的能力;“一网通办”个人实名用户、法人用户累计分别达到8367.96万人、380万户,上线“高效办成一件事”50个、“免申即享”服务事项358个,开通长三角跨省通办服务173项。努力消除“数字鸿沟”,推进网站和APP适老化改造,提供“一键式”就医、订车等服务,让所有市民享受到数字化便利。着力破解城市治理难题,加强污水收集处理“厂站网”一体化建设和运维,开展架空线入地和杆箱合杆整治,消除城市上空“蛛网”,累计完成900多公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行“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由基层派出所牵头、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共同参与,累计排查纠纷175万起,80%以上就地化解。持续深化电动车、燃气、仓储等风险隐患综合治理,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下降70%以上。

  着力激发人民城市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亲自为上海概括提炼城市精神、城市品格,一直激励着全市上下踔厉奋发、砥砺奋进。上海努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坚定文化自信,守牢文化阵地,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积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质量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加强全市612处红色资源、2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修缮开放一批红色场馆,推出一批红色作品,组织青少年开展红色大寻访,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以可视可感可参与的文明创建活动、志愿服务行动为抓手,广泛动员群众把城市精神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600万,经常性参与志愿服务的有100万人,市民群众守望相助、自律互助、热忱奉献蔚然成风。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发布252个“家门口的好去处”,建成100家演艺新空间,实现市民夜校16个区全覆盖。以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守护城市文脉,编制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专项规划和保护指南,发挥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的作用,推动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让人们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着力建设时刻情系群众的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上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增进为民的感情,提高服务的本领。面向流动党员,积极创新基层党建覆盖新模式,推动城运网格、警务网格和区域化党建等“多格合一”,创设街区党支部,加快对街面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和新就业群体组织体系的全覆盖,建立街区党组织772个。面向群众,践行“四下基层”,组织干部开展“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常态化大走访,走进573万户家庭,解决群众身边问题3万多个。面向基层,持续推进减负增能,将证明、系统、考核、标牌分别压减94%、61%、76%、83%,用好“同上一堂党课”“社区治理学院”等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强化优质培训资源同质等效的供给,培训党员骨干近百万,将实施推进全覆盖,更好为党员骨干赋能增能。

  五年来,上海人民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生动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行动的生动创造。全市上下深切体会到,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增强党在城市工作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必须始终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面对“两难”“多难”抉择,坚持立足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多算大账、民心账、政治账,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以人民利益为重。必须始终把“为人民”和“人民建”有机统一起来。坚定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一切依靠人民”,充分汇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必须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瓶颈难题。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更好在制度、机制、标准上深化探索,努力形成可持续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必须始终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抓到底、久久为功,以实绩实效取信于民。

  为群众谋幸福永远在路上,建设人民城市永远在路上。新征程上,上海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更加自觉地把人民城市理念落实到城市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把以人民为中心、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工作的鲜明主题,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奋力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聚力强化人民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营造鼓励创新、创造、创业的良好环境,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展现新气象,推动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和强化“四大功能”迈出新步伐,推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新突破,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紧紧围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聚力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发挥上海市民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强的优势,在制定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中更充分地吸纳民意民智,在推进民心工程和实事项目中更好地同群众商量商议,在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更广泛地动员群众共建共享,把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城市治理的“金钥匙”,让每个人成为共创美好家园的参与者、受益者。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时刻牢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更加用心用情用力地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推动服务供给从“有没有”向“好不好”提升,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促进共同富裕。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持续深入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以高品质文化生活彰显人民城市温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上海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动员全市人民,坚守初心使命,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四个放在”,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朝着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勇迈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让这座光荣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梦想之城绽放出更为绚丽的光彩。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1日 06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