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2 00:53:39 来源: sp20241102
在南京夫子庙,沿街的工艺品小店几乎家家卖折扇,只不过这种工业化生产的折扇,与历史上名动天下的金陵折扇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明清时节,江南贡院还是中国南方的科举考试中心。士子们来到这里应试,离开前多半会买一柄金陵折扇带走。金陵折扇为当时四大名扇之首,又产自“天下文枢”南京,因而备受欢迎。那时候,通济门一带家家制扇,南京至今还保留着扇骨营的地名。
时移世易,金陵折扇因为价高,又是季节性商品,其生产地逐渐转移到城郊的农村,后来集中到城东栖霞山下石埠桥一带。匠人们农时种田,闲时制扇,所谓“吃了重阳酒,做扇不离手”。如今更只有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南京王克礼金陵折扇制作技艺工作室两家专业机构。主理它们的老师傅,都是省市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
“扇”字从“羽”,可见最早的扇子是用羽毛制成的。据陆机《羽扇赋》载,楚国大夫宋玉、唐勒“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可能战国时已有羽扇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的描述,更是众人皆知。
而折扇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古称聚头扇,又称折叠扇。将折扇推广到民间,据载明成祖朱棣起了重要作用。
《续金陵琐事》载:“南京折扇名天下。成化年间,李昭竹骨、王孟仁画面,称为二绝。”金陵折扇的工艺流程可简单分为制骨和制面。为了让一把竹扇的扇骨“白如玉,光如镜,薄如蝉翼”,选料只选生长四年以上、未掐过尖的上好毛竹。一般的毛竹是拖下山的,但制扇的竹子要保证表面完整、光滑,须就地截裁、蒸煮,再用蒲包打包运回,然后反复晒、用露水浸,所谓“白晒夜露”。等竹子彻底失去青色才可劈制扇骨。以上还只是最基础款的竹扇的选料,更讲究的是用湘妃竹、罗汉竹、桃木、乌木、檀木、鸡翅木、兽骨等做扇骨。
扇骨劈好后用节节草、沙叶及手掌打磨,内骨不能厚于十分之一毫米。扇骨磨好后,便到了更见功力的“刀边”环节,就是手工雕刻出扇骨的形状,有如意头、琴式、螳螂腿、水浪式、瓶式、荸荠头、橄榄头、玉兰头、方头、圆头、金鱼头等各种样式。一切都取决于老艺人的技术和手感。
把金陵折扇和金陵竹刻结合起来,更是金陵折扇的一绝。只见所镌花草玲珑有致,所雕山水蔚然鲜明,所刻行草楷书圆转自如、气韵贯通。无论阴刻阳刻,皆穷工极巧、浑然天成。在此基础上还有镶嵌工艺,兽骨、红木、玉石等,皆可用于镶嵌。以镂空、拉花等造型工艺,形成山水花鸟、故事人物等不同图案。
金陵折扇的扇面不用绫绢,而用花纹清晰的棉料宣纸,上胶矾裱制而成,原因是“宣纸寿千年,陈丝如烂草”,即宣纸比绫绢的寿命更长。更考究的扇面或贴云母,或洒金箔。相比于做扇骨,制扇面更考验工艺。比如“收褶”环节,每个褶都要正对扇面的圆心,假如一个褶相差十分之一毫米,十个褶就差一毫米,扇子就打不开了。
仍然以标准款的竹扇为例。从选料开始,经过煮青、晒青等大小五十四道工序,全手工做成一把扇子,在阳光、雨露都理想的情况下,最快也要两个月时间。在这个一日千里的时代,用两个月时间做一把扇子,这是何等的用心啊。
因为售价实在不菲,有时候一连好多天都卖不出一把折扇。制扇师傅在深蓝色围裙上搓搓手,呵呵笑着说:“也好,算上人工的话,卖一把,赔一把。”老师傅没有说的是,他们几位都年近耄耋了,再招不到徒弟的话,其实更是卖一把少一把了。
老师傅们的背影在方寸之地的作坊里移动,他们用粗糙、皲裂又灵巧的手劈料、磨料、刀边、收棱、拿火、烫钉、裁纸……空气中都是竹屑的清香、宣纸的绵香。我抚摩着手中的金陵折扇,突然觉得,这岂是一把简单的扇子,这是千年流转的时光,是烟雨江南的四季,是文脉昌隆的历史,是诗画风流的余韵,是匠人匠心的凝结啊!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0日 20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