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08:34:07 来源: sp20241130
这个事关中国饭碗的百分点提升,意味着什么?
——从十个新数据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底座②
日前发布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显示,2015年至2022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5.19提升至77.90,提高了2.71个百分点。数据印证着粮食生产向“绿”而行的变化。
眼下正值秋粮生产关键时期,各粮食主产区大田里处处可见“绿色田管”的景象:
在湖南浏阳,稻田中装上害虫诱捕器,绿色防控“牵手”统防统治;在四川洪雅,种植户们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替代化肥和化学农药;在河北武邑,高效节水滴灌面积较去年新增近1万亩;在黑龙江望奎,农民们给玉米地除草,不用除草剂而是把大鹅赶进田里……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对我们这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当我们的粮食生产已经迎来“二十连丰”,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提升2.71个百分点这个事关中国饭碗的新数据,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我们的粮食生产更加注重节约资源。
粮食生产天然受水、土、光、热等资源影响。虽然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但长期以来,高消耗、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让水土资源透支较为严重,资源约束越来越明显。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正视我国人均农业资源不足状况还将长期存在,必须用绿色的生产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这些年,培育节水品种、以水定产,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守牢耕地红线,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有力举措支撑资源利用方式不断转变,粮食生产的资源底座不断夯实。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8300万亩,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72,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意味着我们的粮食生产更加注重环境友好。
绿色是农业底色,生态是农业底盘。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最为相融,稻田其实就是人工湿地,菜园就是人工绿地,乡间沃野的绿色脉动构成华夏大地生态画卷中亮丽的风景。但是,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肥药的不当投入也导致较为严重的面源污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亮起“红灯”。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粮食需求仍将呈刚性增长趋势。这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把该做的“减法”坚决做到位。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行农机绿色节能、农田碳汇提升……
据统计,2022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较上年减少2.15%,已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既重生产,更重生态,让农业绿色发展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支撑。
——意味着我们的粮食生产更加注重提升质量。
时代在变,需求也在变。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需求侧的变化,客观要求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要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
从“虾在稻下游、稻在虾中长”的生态循环种养,到开展粮食、蔬果绿色有机种植,瞄准更安全、更健康、更优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成为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我国新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18221个,建成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约1.77亿亩,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41个,全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7.8%。
粮食,国计民生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于粮食生产而言,要在保障稳定安全供给的前提下,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推动我国粮食安全向更高层次跃升,让农业的绿色底色更加鲜明,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