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在陶瓷领域深耕(传承)

发布时间:2024-11-22 07:55:29 来源: sp20241122

  走进江西省靖安县靖窑陶瓷展厅,古朴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展厅内陈列着各式瓶、罐,通体墨黑,散发着厚重温润的光彩。记者小心地拿起一个蛋壳黑陶高柄杯掂了掂,杯子看起来重,实际却轻如薄纸。

  “轻是因为薄。蛋壳厚度约为0.3—0.4毫米,这个薄胎蛋壳黑陶,最薄处只有0.2毫米。”靖安黑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伍映方(见图,受访者供图)一边介绍,一边拿起黑陶残片与鸡蛋壳对比展示。

  薄如蛋壳、里外全黑,2014年,伍映方成功复烧出古法柴烧蛋壳黑陶觚。这“薄如纸”的背后,是对家族制瓷事业的传承,也凝聚了他数十年的钻研和坚守。

  2011年,蛋壳黑陶觚在靖安县高湖老虎墩遗址出土。“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的特点,深深震撼了伍映方。

  遗憾的是,由于当地的黑陶烧制技术已失传,没有多少资料可循,且存在材料配比、薄度、成黑等技术难题,蛋壳黑陶觚的古法柴烧技艺一直难以破解。

  伍映方决定:复烧黑陶。

  首先是拉修薄坯。黑陶最薄处仅0.2毫米,是挑战手工技艺的极限。

  “手抖一下,坯就会破,一次过重的呼吸、一个漫不经心的小动作,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伍映方努力静下来,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苦练拉坯。饿了,妻子将饭送过来;困了,把椅子拼到一起躺一会儿。就这样,从1毫米到0.9毫米、0.8毫米……伍映方不断挑战极限,终于攻下了拉坯这道难关。

  之后最难的是烧窑。柴窑火候全靠人的判断,要烧制里外全黑的黑陶,必须精准掌握温度。柴烧一窑需要60个小时左右,加柴的速度和方式、气候的状况等细微因素都会影响作品色泽,需要烧窑人不间断投柴、关注。

  经过不断坚持和摸索,伍映方终于成功。不仅如此,他在复烧黑陶的基础上,把黑陶从600—900摄氏度的烧成温度提高到1280摄氏度以上。通过天然材料配比和工艺创新,加上足够高且均匀的温度,黑陶表面无釉而能产生釉面光泽。

  此后,靖安黑陶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伍映方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靖窑被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授牌“黑陶研究基地”。

  “父亲从未放弃过,一点点靠近成功,很了不起。”伍映方的儿子伍士说,现在家人也加入传承队伍,“我学习着父亲的技艺,弟弟伍超从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陶瓷绘画专业毕业后,也加入了我们。”

  伍映方发现,一些非遗项目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迫在眉睫。为此,他参与制定传统黑陶、黑釉瓷、无釉黑瓷、传统砖制阶梯窑、传统砖制龙窑5个省级地方标准;创办了靖窑、非遗展馆和黑色陶瓷体验室,集传统黑色陶瓷古法技艺研究、传承、研学等于一体,吸引国内外众多黑陶爱好者免费参观、学习。

  “一位北京女孩对黑陶十分感兴趣,2016年到我这里学习。之后每逢暑假就过来,到现在已经快9年了。如今她已经能做出黑陶和黑釉瓷作品,并希望继续在陶瓷领域深耕。”说起一个个接续传承黑陶制作技艺的故事,伍映方的脸上充满欣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30日 07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