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强化军备建设

发布时间:2024-12-05 17:38:39 来源: sp20241205

近段时间,多家外国媒体以“入盟20周年”为题,报道波罗的海三国,即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加入北约20年后的地区安全局势变化和军备建设进展。同时,北约多个成员国加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军事援助、加快驻军进程,并推动新版地区防御计划的实施。

从“边缘”走向“前沿”

报道称,今年3月,北约担负波罗的海地区警备防空任务的空域巡逻团,入驻拉脱维亚的埃勒瓦尔德军事基地。这也是北约在该地区第三个该类型的军事基地。此前,立陶宛的茹克拉军事基地和爱沙尼亚的塔帕军事基地已向北约成员国军队开放。在所谓“东道国支援”框架下,波罗的海三国承担了驻军的后勤保障任务。拉脱维亚国防部发布的信息显示,每年仅设施维护和油料保障费用就超过3亿美元。

随着北约东翼安全局势的复杂多变,波罗的海三国日益成为欧洲防务安全的“前沿”支点。这种从“边缘”到“前沿”的转变,反映出西方国家战略重心的调整。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美欧的战略重心仍在反恐上,三国的情报和远征作战能力明显落后,主要举措是与北约其他成员国加快安全议程对接,并加入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参与后勤保障和秩序重建等。通过开展海外部署和集体行动,波罗的海三国完成了按“北约标准”构建军队的目标,其武装部队基本实现轻型化和机动化的转型。三国的兵役制度也逐渐定型,防务开支GDP占比超过2%。

随着地区冲突的爆发,美国及北约将战略重心转向“大国战略竞争”。波罗的海三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小跟班”变身为“马前卒”,该地区的防御计划成为北约的重点项目之一。

新版波罗的海地区防御计划主要突出一体化联合防空,并将该地区作为北约东翼的“屯兵站”。目前,德国、加拿大、英国分别在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部署一个战斗营,德国还计划将战斗营扩容为作战旅。在新版防御计划框架下,波罗的海三国正在东部边界构筑一连串防御工事,打造所谓的“波罗的海防线”。根据最近达成的一项合作计划,波罗的海三国仅在爱沙尼亚就将建造约600个加固掩体,并在立陶宛建造18个“反机动园区”。

此外,波罗的海三国试图“重塑”部队编成。爱沙尼亚组建了该地区首个师级作战部队,下辖2个步兵旅、1个通信营、1个后勤营和1个炮兵营;立陶宛整合了“铁狼”旅、“格里芬”旅和预备旅;拉脱维亚计划筹组5个预备役单位和2个高科技营。

域外国家主动介入

今年上半年,美国国会通过专项法案,向波罗的海三国提供2.2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重点关注防空力量、海上态势感知能力和地面部队建设。此前,美国还与三国就一份为期5年的防务合作路线图达成共识,该路线图旨在指导各方到2028年的防务与国家安全合作。

外媒分析认为,美国通过重金援助,意在影响该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并“刺激”其他国家跟进。目前,德国、波兰、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国已宣布对该地区的支援计划。

其中,立陶宛政府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在立陶宛建造一座生产北约标准155毫米炮弹的工厂。该工厂至少可以创造150个工作岗位,并在2025年前每年生产数万枚炮弹。西班牙以支持“区域联合防空”为名,计划从7月起在波罗的海地区部署“爱国者”防空系统,并倡议拥有“爱国者”防空系统的美国、德国等7国和使用SAMP/T防空系统的意大利,轮流担负波罗的海地区的防空任务。刚加入北约不久的瑞典,也派出“鹰狮”战斗机在波罗的海地区执行空中巡逻任务。

有德国媒体评论称,这些所谓的支援计划实际上是“左手倒右手”,波罗的海三国获得的大部分装备采购资金最终还是回流援助国。而且,西方推动的“战争经济”模式可能将三国绑上北约“战车”。随着波罗的海地区军备态势的不断升级,该地区国家可能成为大国间博弈的牺牲品。

各怀心思难有作为

分析人士指出,域内外多国在推动波罗的海三国加强军备建设一事上各有考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多国虽然表态支持,但又担心陷入战争泥潭,因此拒绝了立陶宛等国部署战术核武器的申请。

波罗的海三国接受外援时的不同待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三国之间的矛盾。比如,立陶宛是最早与德国启动军工合作项目的国家,与德国开展军工合作较为顺畅,其他两国在采购和维护德制装备时仍需依托其他渠道获得优惠。此外,在接受域外兵力驻扎方面,波罗的海三国之间存在分歧。爱沙尼亚国内法律设置了多重限制,审查严格;拉脱维亚对其他两国在“西化过程”中未与自己充分协商表示不满;立陶宛认为自己在北约东扩和地区安全议程中作用突出,应成为“三国中的领导者”。在各方考虑不一致的情况下,北约在该地区宣扬的所谓“集体防御”和“一体化防务”等计划短期内难以落实。(石文)

(责编:陈羽、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