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0:38:38 来源: sp20241123
羊城晚报记者 崔文灿
“高职院校现有的专业要进入新技术改造,适应现在的产业道路,要开放新专业来适应高端产业。”1月13日,在第三届全国“双高计划”质量建设与评价论坛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丁金昌如是说。
当天,来自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齐聚广东佛山,“双高计划”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这盘大棋中如何落子,该往何处走成为会场中最热的话题。
“双高计划”建设校应注重高层次研究平台
从2019年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以来,一批高职“国家队”得以组建,它们被赋予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发展的使命,但各校能否科学把握“双高计划”的本质要求、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并不一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丁金昌谈到,自己在对“双高计划”建设校进行中期验收时,发现大多数学校对于“高质量”仍停留在口号上,缺乏建设高度,对于“双高计划”的理解存在偏差,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体现不明显,高职教育的高等属性被忽视。他直言,部分“双高计划”建设校还是计划体制的思维,缺乏“研”的意识,忽视了学生发展多样化的需求,“千校一面”现象严重。
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应该怎么建?论坛现场,全国职教界的大咖、学者纷纷建言——
“双高计划”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黄达人提到,“双高计划”建设之初,教育部就提出集中力量建成一批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对此,学校要充分重视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掌握关键技术的重要性,“研究平台既是校企合作的载体,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载体,还是培养创新型学生的载体。我们应该对高层次的研究平台给予更多的关注,而不只是注重于数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理事长周建松教授认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双高计划”建设是带动力。各建设单位应按照“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建设要求,切实提高建设绩效管理水平,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响应改革任务部署,紧盯“引领”,强化“支撑”,凸显“高”,彰显“强”,体现“特”,尤其在展示形成一批有效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方面作出贡献,发挥好龙头引领作用。
跳出“双高”建双高
如今,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对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对 “双高计划”建设校而言,这些“标杆”学校如何培养人才、如何重构专业建设,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双高计划’建设不能只是为推动产生一批具体的标志性成果,而应是一场自内而外的革命。否则,只能是低层次的建设,远远达不到建设目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卢坤建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改革二级单位综合评价,充分发挥二级单位办学主体功能,将立德树人、创新驱动、提高质量贯穿综合改革全过程,解决了二级学院办学中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素质的问题;学校建立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生多元评价模式,解决学生大素质综合评价中各类活动分散无序、数据和框架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应跳出‘双高’建双高。”卢坤建认为,作为职教龙头学校,应强化内部治理与机制创新,形成一个可持续性产生成果的标志性成果。
记者从会场获悉,目前,一些学校正在依托原有行业纽带和地方产业基地,开始探索建立针对某个具体行业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龚方红介绍,面对智能制造企业“交叉多、迭代快”技术变革的新挑战,学校和企业共建了集“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技术服务、文化融合、国际交流”五大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双高”建设期间,将升级到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在2.0版本的中心,学校可在某个小领域攻关课题、掌握相关技术、开发专利群,还能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实现了“技术引领、并跑产业”技术技能积累模式。
“双高计划”让职业院校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据悉,在为期两天的论坛议程中,各大高职院校代表和专家学者将探讨职业教育最新理念、发展趋势和实践经验,引领高职院校建设和研究持续繁荣。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