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稳步向好 我国持续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和国际合作交流

发布时间:2024-11-19 06:43:28 来源: sp20241119

  我国持续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和国际合作交流——力度不断加大 生态稳步向好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样,野生动物种类丰富,有陆生脊椎动物3000余种,已定名昆虫13万种。如何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6月20日召开的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高度重视大熊猫等旗舰物种保护,通过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栖息地保护建设等举措,不断强化野生动物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100多种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稳定增长

  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司长王维胜介绍,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发布第一批789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1140处候鸟迁徙通道重要栖息地,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

  此外,我国整合设立大熊猫、东北虎豹、亚洲象、穿山甲、海南长臂猿等一批旗舰物种保护研究中心,组织实施48种重点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工程,积极改造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生态廊道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空前加大。

  王维胜表示,在持续努力下,我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呈现总体恢复增长和栖息环境不断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大熊猫等100多种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稳定增长。大熊猫野外种群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栖息范围不断扩展和优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已将该物种从“濒危”等级调降为“易危”等级。朱鹮野外种群数量由1981年重新发现时的7只增长至7000只以上。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蓝冠噪鹛从2006年约200只增长到约600只。

  我国集群鸟类种类、数量均明显增加。2024年全国908个水鸟集群越冬区同步监测结果中,记录越冬水鸟172种,总数量达505万只,是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监测数量的最高纪录。

  “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生态环境稳步向好,很多区域以往消失的野生动物重新出现,还有很多区域不断发现新分布野生动物种类,表明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逐步上升。”王维胜说。

  加强与世界各国野生动物保护交流合作

  麋鹿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平原、沼泽地区,但因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猎杀,在汉朝末年近乎绝种,20世纪初在我国灭绝。1985年,我国与英国合作启动了麋鹿重引进项目,分批引进77只麋鹿,通过人工繁育、野化放归等措施,到目前已在历史分布区的6个区域恢复重建野外种群,总数量达6000余只,打造了“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样板”。

  “国际合作交流有力支持了野生动物野外拯救保护。”王维胜说,我国切实加强与世界各国野生动物保护交流合作,除了引进我国野外灭绝的麋鹿、野马,恢复重建野外种群,还先后从国外引进考拉、美洲豹、北极熊、非洲狮、欧洲野牛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极大丰富了我国人工繁育、科普教育等野生动物种类。

  朱鹮曾在日本、韩国广泛分布,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野外种群在上述国家先后灭绝。王维胜介绍,在我国朱鹮拯救保护取得成功的过程中,我国积极支持日本、韩国组织开展合作繁育,并予以种源、技术、人员培训等支持,帮助其建立人工繁育种群,并放归自然。目前,日本朱鹮野外种群达532只,韩国野外种群达数十只。我国向世界讲述了共同保护朱鹮、完善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中国故事,得到国际公约组织和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赏。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共同行动,先后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认真履行公约义务;参加全球老虎倡议委员会等,积极支持全球老虎、雪豹、候鸟保护。

  大熊猫饲养繁育等领域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被誉为“国宝”,仅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的邛崃、岷山、秦岭等地。

  “我国对加强大熊猫保护十分重视。”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说,我国建立了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地体系,约72%的大熊猫野外种群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得到保护。此外,我国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整合设立了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的大熊猫等濒危物种科研平台。

  目前,我国先后与20个国家26个机构开展了大熊猫合作交流。魏辅文表示,通过国际合作,我国在大熊猫饲养繁育、疾病防治、野外放归等领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斯萍介绍,今年我国还将与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开启新一轮大熊猫国际合作,同时已经完成了“福宝”等7只大熊猫的接返工作。按照中外大熊猫合作协议规定,今年还将有序接返协议到期和幼仔到龄的10余只大熊猫。

  (本报记者 姚亚奇)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