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22:27:59 来源: sp20250110
黑色的机油,顺着坦克底盘的缝隙,不断滴落。
秋日的修理车间里,依旧闷热。面朝底盘,第75集团军某旅修理连一级上士李江旺躺在车底,伸手抹了抹滴落在脸上的机油,麻利地拧动扳手,打开盖板,不一会儿就让破损的油路管道露出“真面目”。
李江旺快速钻出车底,和战友协力打开发动机前盖板,检查发动机油路……
保障阅兵、走出国门、转战多地……这些年,李江旺和战友们隐在幕后,让一台台故障装备“起死回生”。手上的老茧、身上的伤疤、长年累月苦练出来的本领,见证了李江旺和战友们奋斗的青春,增添了他们前行的底气。
“拆卸、维修、安装”3个词语,组成了他们眼中最好的青春岁月。在聚光灯之外,这群修理兵和机器拼精度、和时间拼速度、和标准拼态度,在满是油污的修理车间里,用向阳而生的姿态,写出了保障打赢的新时代奋斗青春。
在战位上锚定奋斗方向——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
秋夜,第75集团军某旅修理车间依旧灯火通明,一片忙碌。吊装动力舱、分解转向机、更换负重轮,电机声、敲打声响彻车间……
步战车结构复杂、部件沉重,列兵敖振杰不断挥动大锤,铁器相互撞击的声音好似一首雄浑的交响曲。拧动螺丝、爬上钻下,消瘦的敖振杰挥汗如雨,油污和汗水在年轻的面庞上透着光亮。
入伍不到一年,敖振杰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大学毕业后,敖振杰来到部队。新兵训练期间,他各个训练课目成绩都排在前列。下连之前,他怀着驰骋沙场的梦想申请去侦察连,没想到被分到了修理连。
刚放下背囊,敖振杰就被班长带到修理车间,参加令他难忘的“入连仪式”——这是修理连独有的仪式,每一名新兵和新干部到连队的第一时间都要到车间,从分解拆卸的一个个零件开始认识连队的职责使命。
人生不怕苦累,就怕失去方向。半个多月的连队生活,非但没有让敖振杰兴奋起来,他的内心深处反而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尤其是了解到同年兵李青山在侦察连摸爬滚打的故事,他愈发迷茫,在一次专业训练中因为走神受了伤。
班长张超陪敖振杰从卫生连回来,一路上敖振杰沉默不语。在张超看来,敖振杰素质很全面,现在这个状态是思想上有疙瘩。
“兵种专业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个人目标却能由自己决定。”张超讲起自己的成长故事和连队的发展史。
那年,一纸令下,修理连正式成立,急需一批修理技师。当时,张超打起背包从步兵连来到修理连,成为一名底盘修理技师。
隔行如隔山。这名优秀的步兵班班长,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让他一度陷入困惑。学历不高的张超,面临来到修理连的第一个“下马威”:翻开理论教材,复杂的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一连串技术参数让人眼花缭乱;拆开装甲车各类盖板,上千种零部件错综复杂,让他不知从何下手……
白天手忙脚乱,脑袋一团乱麻。夜深人静时,张超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不断问自己:“就这样认输吗?”
“干一行就要钻一行,再难也要翻越这座山!”憋着一股劲,张超迎难而上。他按功能将部件细致归类,把每个部件的构造、功用及原理都做了笔记。
参加培训期间,张超抓住难得的学习机会,从部件生产到车体组装,几乎每道工序教学时都有他虚心请教的身影。看到张超的求学劲头,师傅们纷纷将“绝活”倾囊相授,有位老师傅更是把自己心爱的修理笔记送给了他。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多年的勤学苦练,让张超在处理大部分装备故障时游刃有余。
2019年,张超在上级组织的维修专业比武中一鸣惊人,带领班组接连取得3个课目第一名。回想起一次次修理经历,张超自豪地告诉敖振杰:“当步兵是一个人的冲锋,干修理却能保障所有的战车冲锋。”
听着班长的讲述,敖振杰得知连队这些年多次获得荣誉,修理兵的足迹遍布国内国外、比武赛场、阅兵场、演训一线。
青春的烦恼,只有成长能解决;成长的瓶颈,只有转变才能突破。“作为一名军人,要学会随时找到发挥火力的阵地。”敖振杰的转变特别快,快到让张超有点不敢相信——专业学习几乎不用他操心,半年时间就在同一批兵里崭露头角。
前不久,连队组织强军故事分享会,敖振杰走上讲台,激情洋溢地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并告诉年轻的战友:“每个战位都要有人坚守,我的战位就是装备维修,我会用实际行动,像班长一样干一行钻一行,让自己安心、战友放心、单位省心。”
在任务里体现奋斗价值——
“在平常人看不见的地方,也有耀眼的荣光”
回想起保障“国际军事比赛-2021”的经历,三级军士长靳永鹏感慨万千。比赛结束的那一幕,永远铭刻在他的心间。
那天,参赛队员们将几个修理工团团围住,把成功的掌声和鲜花送给了他们。分享着胜利的喜悦,靳永鹏和战友们感觉几个月的辛勤付出值了。
国际军事比赛“坦克两项”以越障强度大、装备要求高而闻名。急转漂移、飞车越障……这些接近极限的高强度训练,对装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修理班组随队员们早出晚归伴随保障。队员们一天的训练结束后,他们还要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对训练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彻底排除。
熬夜工作,对靳永鹏来说已是常态。修理班组的所有人也都能全神贯注,因为大家明白,自己参与的是多么重要的任务。一个螺栓松动、一个胶垫老化、一条小管路出现梗阻,都会影响装备性能,影响队员发挥,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安全事故。
比赛当天,战车挟沙卷石,呼啸驶过。一次次惊险的爬坡过坎,一遍遍精彩的涉水越障,当参赛队员抵达终点、打破参赛纪录的那一刻,坐在观众席上的靳永鹏无比激动,嗓子都喊哑了。他坦言:“比自己获奖还兴奋。”
“无论台前还是幕后,每个环节都同样重要,每个细节都同样关键,服务打赢的决心不能变。”分队长王南青经常这样叮嘱年轻同志。
连续两次参加阅兵保障任务,王南青跟随战车接受检阅,在装备舱内全程紧绷着神经。
作为装甲车方队的维修技师,连续几个月时间里,王南青经常要对受阅车辆进行检修。他随身有个小本,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哪些装备存在问题,哪些部件需要更换一目了然。
训练中,一辆步战车出现偶发故障,厂家技术人员查了几天也没找到原因。王南青不死心,坚决要找出问题。
那天晚上,王南青撸起袖管,带着几名徒弟,一头扎进修理车间,一直干到后半夜才找到原因。之后,他连夜把发动机备件换上去,确认车没有问题,这才放心地倒头睡下。
某型坦克因为服役时间长,本应返厂维修。正在这时部队接到了阅兵任务,只能依靠修理工进行大保养、大整治。
从悬挂到传动,从转向到助力,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橡胶垫圈,王南青都不轻易放过。零件只有通过不断调试,才能确保万无一失。王南青说:“我们对车辆的主要零部件进行了更换,虽然时间紧张,但只要装备能安全顺利地通过检阅,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
正式阅兵当天,每个装甲车里都有一名定位修理工,王南青和战友们在装甲车后舱里待命,空间很狭小,谁都看不到他们,但对他们来说,这同样是一份荣耀。
阅兵结束后,妻子第一时间打来电话,祝贺王南青顺利完成任务。儿子抢过电话:“爸爸,我怎么没看到你?你到底去没去阅兵?”
听完儿子的话,王南青郑重地告诉儿子:“爸爸去了。爸爸希望你知道,在平常人看不见的地方,也有耀眼的荣光。”
在学习中提升奋斗本领——
“修理兵不能只会拧扳手,也要打赢‘书桌上的战争’”
部队调整改革后,连队从之前的中修单位降为小修单位。
不少年轻同志对此感到高兴。修理级别下降,干工作的难度自然也下降了。但三级军士长杨才良想得更深:虽然修理级别降了一级,但保障的范围更大了。随之而来的各种车型,火控系统与老装备完全不同。杨才良作为火控技师,意味着又要从头再来。
“思维的破与立,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知识盲区、技术壁垒、操作细节……以往的维修保障经验,已经跟不上装备发展的步伐,方方面面的问题困扰着所有人,一场本领升级的热潮在连队掀起。
为了打破壁垒,杨才良带领几名年轻军士,夜以继日研究琢磨新装备维修保障技术。
“修理兵不能只会拧扳手,也要打赢‘书桌上的战争’。”大量知识需要掌握,就花时间去“硬啃”;遇到陌生领域知识,就找相关专业人员请教……岗位责任感和使命感,催着他们不断给自己上紧“发条”。
短短两年,杨才良伴随装甲分队外训保障超过13个月。某新型坦克列装仅半年,杨才良和战友们就全程保障完成首次实弹射击;列装仅一年,就形成系统保障能力,走在了同类转型部队前列。
去年,一次实兵实弹训练中,步战车瞄准手连续击发两次,炮弹仍未出膛,情况万分紧急。负责装备保障的杨才良火速赶往现场,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很快判定出问题。他娴熟地操作,迅速排除故障。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炮弹呼啸出膛,战车重新投入训练中。尽管及时排除了险情,但职业的敏感,让杨才良觉得这个“隐患”不容忽视。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让他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
学习力是更持久的战斗力。从懵懂新兵到老兵,从“无名小卒”到“技术大拿”,杨才良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更知道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于是,他将新装备列装3年来的维修经验整理成册,分享给战友们。
“遇到的问题越多,学习越深入,就会发现更多知识盲区。”得益于杨才良这些老兵的言传身教,连队的年轻战士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愈发深刻。
近5年来,修理连60余名战士先后完成学历升级,30余名战士取得高级技能认证,学习已经成为连队官兵的一种习惯。
依靠这种习惯,下士李树源这两年一直在追求极致的道路上奔跑。作为一名轻武器修理工,他和连队其他修理工有所区别的是,这个专业没有大量且复杂的专业知识,想要在岗位上出彩必须不断追求极致。
每一次枪械维修的过程,李树源都在追求极致,时间越来越快,动作越来越熟练。入伍不到3年,他经手的故障枪械已经达到上千把。去年,上级组织枪械课目专业比武,李树源打破历年来最高分数,当年荣立三等功并选晋军士。
年底,年轻的李树源和班长们一起站上领奖台。那一刻,他内心澎湃。
“青春是努力奔跑的赛道,更是脱胎换骨的成长。”连队干部说,由80后、90后、00后3个年龄段战士组成的修理工群体,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修理车间的坦克车身上。每一台车上下、内外,都有忙碌的身影。
二级上士李杰抬着一箱零部件从门口快速走进来,满脸通红,放下箱子,他长出一口气,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珠。
回想年初定下的目标,李杰自信满满:完成新装备的小修认证任务、带出2名新的底盘维修骨干、革新1件维修器材……正是这一个个小目标,组成了修理兵的大梦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杰和战友们在强军新征程上跑出属于修理兵的加速度。正如该旅领导所言:“他们甘当绿叶,扎根在保障一线,干着最平凡也最不平凡的工作,他们是了不起的幕后功臣。”(赵超 周勇 陈典宏)
(责编:陈羽、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