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20:58:36 来源: sp20241122
在位于海淀区北太平庄路的一间律师事务所内,北京市台港澳法律事务研究会的会长沈腾正与远道而来的客人们交谈着。
来者中有一对母女,是这次谈话的主人公。母女二人都在美国生活,其中女儿是台籍,这个家庭的父亲则在中国大陆工作。数日前男士突然病逝,二人此次前来,就是想找到一个方法查清他名下的大陆资产情况。
“首先,单位是没有权限去查的,即使它有心帮助你们也不行,”沈腾向母女二人解释道,“有两种途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相对而言,通过诉讼解决更便捷,这需要使领馆、两岸有关部门对你们的结婚证、亲属关系证明进行公证……”
很快,沈腾就给出了既有可行性、又便捷高效的处理方案。实际上,在来到研究会之前,这对母女也曾经找过美国、中国台湾的律师,但三地法律各不相同,前两次都未能解决问题。
“跨两岸的法律事务需要‘翻译家’,”沈腾说,“两岸文化表达是有一定差异性的,法律语言也存在不一样的地方,这就好像摆在面前的一边是文言文,另一边是白话文,哪些地方相通,哪些地方不同,需要有熟悉两岸法律的人做翻译,不然就会产生误解。”
做一名“翻译家”的想法,始自沈腾多年前的一段经历。
彼时,他担任台湾一名政治人物的法律顾问,与许多台籍人士打交道,在交流中沈腾逐渐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双方的方向都一致,但是由于两岸文化异同的客观情况,由于法律语言的不畅,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误会,”沈腾说,“这种误会长时间地沉淀下来、和亲友分享出来,就演变成了对大陆的一种不理解。”
对很多台籍人士来说,他们遇到的状况就像这对母女一样,并非没有渠道解决问题,但由于两岸司法制度不同,对同一事实的法律认定和价值判断就会出现不同,处理方式也会不同。因此,一个两岸之间的“翻译家”就至关重要。
2014年,北京市涉台法律事务研究会(现北京市台港澳法律事务研究会)成立,沈腾以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身份加入其中。作为当时大陆唯一一家涉台法律研究机构,研究会的职责有推动两岸法律界的沟通、宣传首都对台的法律法规,但最重要的一个领域是两岸在法律实务上的交流。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加强两岸在法律实务上的对话,不能总是谈天说地,在‘事’上能够圆满,才叫交流,”沈腾说,“在跨两岸的每一起案件、每一个事例中,都要提高双方的满意度。”
在沈腾看来,多做一点务实的事情,才能真正打破因“语言不通”产生的误解。他说:“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向两岸律师介绍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不但要为台资企业服务,在跨两岸的投资、继承、婚姻、合同履行等方面,也要做好‘成全型’的法律服务者。既要是‘翻译家’,也要是实践者。”
十年过去,沈腾在“翻译家”的工作中付出了诸多心血,也收获了一份安心。他说:“被认可、被肯定,这也让我自己更有信心和力量,真正实现一名律师的社会价值。”(完)
(《中国新闻》报作者 王曦泽 )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