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1:06:57 来源: sp20241105
18日23时59分,一场突如其来的6.2级地震袭击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及其周边地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毁坏,部分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加上近日寒潮来袭,救人、保障刻不容缓。
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开展搜救,及时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防范发生次生灾害,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中央多部门迅速行动,甘肃省和青海省快速响应,第一时间投入全部力量,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救灾机制高效运转。一场与灾情交火的战斗瞬时打响……
震情就是命令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12月18日23时59分,一场6.2级地震突袭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强震之后,余震不断。截至目前,这场地震已造成甘肃113人遇难,536人受伤,房屋损毁15万余间;青海14人遇难,受伤198人。
19日0时30分许,新华社记者从甘肃省兰州市出发,兵分两路赶赴灾区。在前往灾区的路上,一辆辆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的车辆从甘肃多地驶出。在临夏州州府所在地通往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高速公路上,警灯闪烁,警笛呼啸,一场守护生命的接力赛正在急速进行。
经过3个多小时的“夜行军”和“急行军”,记者抵达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家镇坐落在黄河岸边,是甘青两省交界处的一个小镇。记者19日凌晨在大河家镇陈家村看到,地震造成电力中断,整个小镇漆黑一片。在部分路段,电线因强震而垂落在地上,部分房屋倒塌,碎玻璃、砖头、石块散落到街道上。村民们被疏散到相对开阔的地方,数十辆应急救援车辆和救护车正在救援。
灾区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2793米。加上近期北方大幅降温,为救灾工作增添了难度。
12月19日凌晨,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针对此次地震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目前国家救灾应急响应已提升至二级。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出动1440名消防救援人员赶赴灾区救援。
12月19日,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草滩村,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队员在搜救。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甘肃省和青海省紧急行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工作组火速赶往震中灾区。根据震情,甘肃省成立积石山6.2级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地震Ⅱ级应急响应,组织各级、各部门负责人与县乡村干部和救援队伍混合编组,对重点村展开拉网式排查,搜救受伤和被困人员,确保不漏一户一人。青海省海东市消防救援支队于19日凌晨2时许赶到灾区开展救援。
19日凌晨4时许,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一名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被甘肃消防救出。接着,多个村子传来被困人员及时得到救援脱困的消息。截至19日15时,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现场消防救援力量累计营救被困人员67人,转移疏散685人。
目前,抢险救援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震区隐患排查、群众避险安置、受损设施修复工作已全面展开。
保障体现力量
19日中午,寒风稍停。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寺广场临时安置点,身穿迷彩服的战士们正在炊事车旁忙碌。少顷,热气腾腾的饭菜便端了上来。在广场上待了一夜的受灾群众在炊事车前排起队,孩子和老人被主动让到前面。
刚刚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地震,温暖群众的不仅仅是一碗热菜,更是灾后保障的国家力量。
12月19日,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大河村,消防人员开展救援。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震后,国家上下联动,各部门保障机制高效运转,各方救援力量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做好群众安置等工作,大批帐篷、棉被等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受灾群众第一时间实现有临时住所、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医疗服务、有安全感、有卫生医疗措施。
这是12月19日拍摄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群众冷暖牵动全国上下的心。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19日凌晨向甘肃省两批次共计调拨9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向青海省一批次调拨2.15万件中央救灾物资,有棉帐篷、棉大衣、棉被等急需物品。
12月19日,武警甘肃总队临夏支队官兵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刘集乡阳屲村展开救援。新华社发(侯崇慧 摄)
西部战区约300名官兵连夜出动,于凌晨4时到达积石山灾区;武警甘肃总队出动300余名官兵、40多台车辆,担负起清障保畅工作;甘肃省调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1500余人、公安干警1500余人赶赴灾区,青海省海东市组织卫健、公安、消防等救援力量4200余人;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拨付甘肃、青海2亿元救灾资金;金融监管总局启动响应机制,做好保险理赔工作;全国总工会、甘肃省总工会紧急拨付1200万元,支援积石山县抗震救灾和慰问受灾职工群众;红十字会总会紧急启动二级应急响应,拨付首批救灾资金500万元,甘肃省红十字会调拨的帐篷、棉被等物资运抵灾区……
12月19日,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门口,电力部门工作人员抢修电力设施。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抢险救灾,以“通”为要。地震发生后,甘肃省公路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积石山公路段40余人顶着严寒与时间赛跑;国网临夏供电公司全员上阵,大河家镇电网短暂中断后恢复供电;中国移动甘肃分公司派出专业队伍在多个受灾点全天候值守;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第一时间启动Ⅲ级地震应急响应,组织力量开展电力应急救援抢修。
目前,甘肃省、州、县三级医疗机构已派出数十支救援队伍抵达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紧急调派医疗应急工作负责人,以及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重症、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国家级专家赶赴甘肃。
截至19日16时,650顶帐篷、4080床棉被褥、1604套折叠床、3120件棉大衣、5000双棉鞋、300套火炉等中央和省级应急救灾物资运抵积石山县。
灾后的第一个夜,寒冷中透着温暖。
爱心守护希望
19日凌晨5时10分,新华社记者在积石山县,处处可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众志成城、携手互救”的画面。
地震发生时,大河家镇陈家村村民丁小龙正在家中睡觉。强烈的晃动惊醒了他,他连忙和家人一起冲向户外。不到十来分钟,他接到同村一位在厦门打工的村民打来的电话,请他帮忙去看一下家人。丁小龙看到,这位村民家的房屋塌了,家中有4口人被埋。丁小龙连忙喊村民救人。不一会儿,20多个人赶来帮忙救人,但不幸的是,这家人遇难了。
大河家中学高二学生马世俊从宿舍跑了出来,他光着脚连外套也没来得及穿。楼道上满是掉落的墙皮。他说,地震发生后,学校老师立即组织学生到操场避险,清点人数,并找来了衣服和鞋子让他们穿上。
“家人给我带来了衣服,现在暖和一点了,看着救援人员越来越多,我没有地震刚发生时那么恐惧了。”马世俊说。
12月19日,地震伤员被送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人民医院。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积石山县人民医院是此次地震伤员救治前方“大本营”。记者刚跨进医院大门,紧跟着2辆救护车鸣笛呼啸而来。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将担架车上的伤员快速推入门诊大楼。
积石山县人民医院侯怀鹏医生说,医护人员穿梭于病床和担架车之间,带来的是生命的希望。
灾区处处有温暖的守护。
“凌晨从兰州出发,4点多抵达大河家镇,上午10点左右出了第一碗面。”来自兰州的牛肉面馆老板马忠明说,他们面馆共计15人不到两个小时提供了2000多份牛肉面,后续面粉、牛肉等原料正在不断往灾区运送。
12月19日,在甘肃临夏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受灾群众排队取餐。新华社记者 张文静 摄
记者在积石山县多个安置点看到,来自兰州、临夏州广河县的牛肉面店携带原材料和锅碗用具,现场开火,免费向避险群众提供牛肉面。35岁的大河村村民马光英过去曾经从事餐饮行业,得知有牛肉面馆免费向群众提供牛肉面,他和几个村民自发帮忙。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草滩村有一家四口被木板和墙体压到,外面是汹涌肆虐的砂涌,再加上零下15℃的低温侵袭,救援迫在眉睫。一声呼叫,换来集体救援。手刨泥土、搬卸墙体……严冬深夜,20多名村民齐上阵,半个小时后,一家四口中有三口被村民成功救出,另外一人仍在由后续赶来的人员紧急救援中。
孩子们是灾区需要特殊关爱的群体。19日下午,甘肃省心理救援队队员带着受灾家庭的孩子们做起了游戏。孩子们你追我逐中,一旁忙着搭帐篷的大人们也放松了表情。
夜色渐浓,安置点点起取暖的火堆。忙碌了一天的救援人员和群众团团围坐,商量着下一步的安置计划,期待着新一天的来临。
文字记者:向清凯、马维坤、姜伟超、张文静、张玉洁、胡伟杰、郎兵兵、王朋、王铭禹、李杰、周盛盛、陈杰、李宁
视频记者:张智敏、马莎、王艳、耿辉凰、张文静、马希平、胡伟杰、范培珅、贾钊、郎兵兵、王鹏宇、张睿、郭刚、多蕾、李占轶、张龙、张宏祥、解统强、张玉洁、方欣、潘彬彬(报道员)
海报设计:卓越
编辑:王敏、王乃水、鲍菲菲、朱一南、王浩程、侯帮兴
统筹:曹江涛、王洁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