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方法论创新

发布时间:2024-11-23 06:47:52 来源: sp20241123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着深邃的战略思维、科学思想方法,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独特思想魅力和巨大实践伟力。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深刻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方面的创新,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核和理论智慧,更加自觉地用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强调以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来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方法论上必然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根本遵循,在对“六个必须坚持”的运用中形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方法论体系。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彰显其核心要义。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5年11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首要的一条进行阐释。党的十九大后第一次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涵作出概括,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和方法论要义。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彰显其鲜明特征。习近平经济思想始终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坚持自信自立,作出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就是其中最具典型性例证之一。在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设想过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搞市场经济,也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资本的问题;列宁、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无论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还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时期,基本上都没有遇到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大规模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我们要坚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作用、资本结构、资本特性和资本行为规律等问题作出我们的探索、找到我们的办法、总结我们的理论,在根本上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这样的探索和创新,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彰显其科学品质。习近平经济思想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推进新时代经济学说的发展和创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重大突破。坚持运用守正创新的方法,使其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此外,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等系列范畴和理论观点,都深刻地体现了对守正创新方法论的运用。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彰显其思维特色。问题导向、问题意识、问题倒逼等系列方法,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得到了深透的运用,形成了鲜明的思维特色,这就是,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经济思想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理论创新。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问题上,提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是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枢纽。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彰显其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这一思想和工作方法,在对新发展理念的探索中得到很好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系统性特征,在发展旨向、方法要义、实践指南和思想影响等方面昭示着全面系统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新发展理念集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路径等为一体,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系统回答。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彰显其宏阔境界。谈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现实进行深刻探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重大理论贡献。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在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探索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色。同时,在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意境上,提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在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更加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也以坚持胸怀天下的崇高境界,赋予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和方向以新的时代意蕴。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推进创新

  2023年2月,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些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方法论的阐释,也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对方法论要义的探索和遵循。

  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系统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经济关系变化的根本趋势和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习近平经济思想从世界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高度,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解决中国的、也为探索世界的发展问题作出重要理论贡献。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对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的系列阐释,既立足中国国情又展示世界眼光,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蕴含着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总结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保持历史耐心,牢牢把握历史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强调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

  习近平经济思想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科学分析当代中国和世界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同时,也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一是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既要着力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又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推动事业的新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二是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既要着力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稳定性,又要通过策略为战略实施提供科学方法,着力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确保策略科学有效。

  三是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既要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又要着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创造活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四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从根本上把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实现各方面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五是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既要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又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六是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又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以及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充分显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方法论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鲜亮底色。

  回答时代课题的方法论要义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准确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几点希望,也可以说是对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作出的新阐释,从方法论层面强调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问题。

  第一,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立足于新时代我国国情和经济改革发展实践,是对这一发展实践中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的升华。无论是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都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而提出的,都是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而不断推向前进的,其中的理论创新都符合中国实际、富有中国特色、充满中国智慧。

  第二,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习近平经济思想带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迪就是: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对此,必须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要在充分反映实际情况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相关理论和政策,就是对这一方法论运用的结果。进入新时代,在对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实际情况的深刻思考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要抓住这一“交汇期”的先机,归根到底靠人才、靠科技,而人才和科技要靠教育,在理论和政策上必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协同推进,并由此而得出“实招”。这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由此拓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化”的新视界。

  第三,把握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和科学分析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变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趋势。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又在“供给”和“需求”平衡的短期波动中得到体现,在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段,“供给”在阶段性发展上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会在人民群众各个方面“需求”的短期波动中得到直接反映。从这个角度而言,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要矛盾,成为“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的学理依循和内在根据。

  第四,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集中体现了“树立国际视野”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回顾共建“一带一路”的十年历程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让我们谨记人民期盼,勇扛历史重担,把准时代脉搏,继往开来、勇毅前行,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新征程,树立国际视野,就要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就要从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拓展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理论视域。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顾海良)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