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2 03:39:28 来源: sp20241102
中新网 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 孙自法)子午工程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距离“最亮的光源”发射第一束光更近一步、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自主研发出国际先进的极端条件物性测量系统和超快球差校正透射电镜、脑认知功能图谱与类脑智能交叉研究平台打造出类脑认知智能引擎“智脉”(BrainCog)……
作为2024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称怀柔科学城)重大成果发布会4月28日举行,重磅发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及科技设施平台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并向全世界科学家发出盛情邀约的“邀请函”。
4月28日,2024中关村论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成果发布会在北京怀柔举行,怀柔科学城发布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当天发布的重大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子午工程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其二期标志性设备之一——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同频段成像性能最好的综合孔径射电成像望远镜。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增强器成功出束,标志着光源注入器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加速器建设进入攻坚阶段,距离“最亮的光源”发射第一束光更近一步。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试运行并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自主研发了国际先进的极端条件物性测量系统和超快球差校正透射电镜。
同时,科教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重大科技成果加速产出,助力协同创新:脑认知功能图谱与类脑智能交叉研究平台打造的类脑认知智能引擎“智脉”,为类脑智能和计算神经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全新的通用基础组件;深部资源探测技术装备研发平台建成中国首套智能导钻系统“模块-仪器-系统”全链条、体系化研发测试平台,推动中国智能导钻装备的研发;大科学装置用高功率高可靠速调管研制平台研制的高性能速调管,助推实现中国大科学装置核心器件的发展。
论坛上,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介绍发布怀柔科学城10个已进入运行状态的科技设施平台建设进展、支撑研究的领域方向和开放运行情况,诚邀世界用户预约使用。
4月28日,2024中关村论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成果发布会在北京怀柔举行,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介绍发布怀柔科学城相关情况,向世界发出“邀请”。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他说,目前,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先进载运和测量技术综合实验平台、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及有效载荷研制测试保障平台、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总部、空间天文与应用研发实验平台已全面开放,运行情况良好。下一步,怀柔科学城将进一步加强运行管理,推动更多设施平台面向全球开放共享,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更大贡献。
论坛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主持,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院士、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能源与气候研究所所长安德烈亚斯·瓦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级顾问神山崇、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苏东分别介绍有关科技设施平台的建设运行经验,分享依托科技设施平台产出研究成果的相关案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门科学政策与基础科学司司长胡少锋则就通过共享科学基础设施、实验室和设备推动基础科学研究进步进行分享交流。
4月28日,2024中关村论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成果发布会在北京怀柔举行。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本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以“国际合作与开放共享”为主题,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处司、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科委、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等共同承办。论坛还特邀100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参会,近距离参观和了解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分别就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科研进展、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开放共享、怀柔科学城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等重要议题组织3场专题研讨,共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据了解,《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自2017年获批复以来,经过近7年努力,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最完善、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除已布局的37个科技设施平台外,还集聚1个国家实验室、3家新型研发机构、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以及中国科学院21家院属单位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城内科研人员已达2.3万人。未来,怀柔科学城将以更大力度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开放共享,促进全球创新主体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