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食物观 向森林、深远海、盐碱地要“新粮”

发布时间:2024-11-18 22:29:01 来源: sp20241118

稳面积、增单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要吃饱,也要吃好。文件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

要拓展哪些食物来源?人民网财经梳理中央一号文件,发现一组关键词:森林、深远海、盐碱地。

明确目标 向森林要食物

“又破纪录了!”

广西横州市那阳镇香花油茶样地,现场测产结果令人振奋。约10亩面积的香花油茶林,亩产鲜果1800公斤,折合亩产茶油141公斤,再次刷新全国茶油最高单产纪录。

广西的油茶种植基地。郑文虹 摄

广西的油茶种植基地。郑文虹 摄

作为重要的木本油料,油茶属于森林食物,在广西的种植总面积达到800多万亩,年产茶籽超50万吨、综合产值420多亿元。

森林覆盖率达62.55%的广西,在培育扩大其它森林食物规模方面同样下功夫。截至2023年底,广西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348亿元,同比增长3%。

实际上森林食物已成为我国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国家林草局发布数据显示,全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人均森林食物产量约130公斤,居世界前列。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发森林食品”。向森林要食物,多地定下发展目标——

内蒙古将进一步挖掘森林草原资源优势,发展果、菜、菌、药等特色产业;四川印发《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实施方案》,计划到2030年,全省林粮经营面积达到1亿亩,实现年产林粮2000万吨、年综合产值3000亿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5年,广西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400亿元。

……

加快项目建设 “蓝色粮仓”潜力十足

从远处眺望,位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龙栖湾海域的普盛海洋牧场酷似两艘邮轮停泊在蔚蓝色的大海中,这就是海南探索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试验田——龙栖湾智慧海洋牧场所在。

春节前夕,普盛海洋牧场再次喜获丰收,陆续收获的60万斤军曹鱼在节假日期间卖出了好价钱。这让普盛海洋牧场负责人纪枨文和他的团队过了一个“肥年”。

龙栖湾智慧海洋牧场起鱼现场。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龙栖湾智慧海洋牧场起鱼现场。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这一海洋牧场总规划海域面积为350公顷,项目由海域与陆域组成,海域部分建设有4个智能养殖旅游平台、50个智能养殖网箱等设施,陆域部分建设有水产品加工厂、海洋养殖科研中心等设施。

“今年我们会增加一座旅游功能更加丰富的养殖综合平台,还有两座大型抗风桁架式网箱,到年底渔获有望达到800万斤。”纪枨文说。

龙栖湾智慧海洋牧场的发展是海南省近年来加快建设“南海粮仓”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海南投入各类财政资金奖补636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4.8亿元,支持深远海大型装备养殖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 海南还将建设12个现代化海洋牧场。

“支持深远海养殖”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部署。2024年渔业渔政工作部署会强调“以深远海养殖、大水面增殖渔业为重点”。

“中国海洋国土水深20米以上的深海域面积约占95%,在陆域与近海养殖空间趋紧的情况下,水产养殖发展的潜力主要在深远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宋炜说。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目前我国深远海养殖水体近4400万立方米,产量40万吨,深远海养殖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深海养殖技术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进展。例如,2022年5月20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进阶发展。

“建造养殖工船,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尝试过,但都没有成功。而在中国,几代科学家、企业家接力完成了这项工作。”宋炜说。

优化治理模式 盐碱地变聚宝盆

“新疆居然产海鲜!”这是2023年最热的“冷知识”之一。《新疆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2023年新疆地产水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3.95亿元,同比增长106.26%。

新疆靠山何以“吃海”?背后是对盐碱地的运用——将盐碱水调配成为与天然海水相近的“人造海水”,让内陆养海鲜成为现实。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目前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总面积1.85亿亩。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我国盐碱地治理曾“以地适种”为主。2023年第二次中央财经委员会明确提出,“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

如何贯彻好这一治理新理念?坐落于甘肃玉门的甘肃农垦黄花农场给出一份答案。这里盐碱地面积广、盐度高,耕地总面积10.8万亩,仅1.2万亩耕地脱碱,其余则分布着轻度、中度、重度盐碱耕地。

盐碱地成良田。黄花农场供图

盐碱地成良田。黄花农场供图

目前,黄花农场一方面“以种适地”,耐盐碱的食葵、茴香、苜蓿草等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同时“以地适种”,在水利、农业技术、生物、化学四方面推动盐碱地改良。

据了解,黄花农场种植在改良土地上的粮食作物,小麦亩均产量300公斤,玉米亩均产量600公斤。

黄花农场是甘肃改良治理盐碱地的一个缩影。2020年以来,甘肃省针对轻度、中度、重度和中重度盐碱地,探索改良利用盐碱耕地10万亩,并试点开展耐盐碱油料作物种植示范0.6万亩。2024年,甘肃省财政下达5000万元,支持在5个县(园区)开展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项目。

“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改良,将从根本上改善土壤条件,增产、降本、节水,为实现藏粮于地奠定坚实基础。”黄花农场负责人说。

(责编:方经纶、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