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2:59:48 来源: sp20241227
近年来,人们的健身需求越来越旺盛,健身消费领域得以快速发展。然而,健身消费火热,行业乱象也随之增多。比如健身私教不专业、培训质量缩水、会员欺诈等纠纷,影响了健身行业的健康发展。
“签了私教合同后,不仅没有安排适合我身体情况的课程,甚至没上几节课教练就被健身机构开除了。之后因为不断更换教练,课程进展缓慢。”四川成都的王女士反映。
健身机构的私人教练可能并不“专业”。王女士的遭遇不是个例,甚至由于指导不当,造成健身者身体伤害的事例也时有发生。一些健身教练甚至被贴上“卖课更专业”的标签。
李女士在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上反映,她在上海某健身机构上私教课受伤,要求退费却遇到波折。“教练上大重量训练,导致我急性腰椎损伤。在我提出退还剩余课程费用的要求后,机构却说要扣30%作为手续费。”李女士说。
“私教已经成为健身机构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一位从业多年的健身教练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对健身教练没有统一的从业标准,私人教练入行门槛较低,很多人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经过短期培训甚至零基础即可上岗。此外,基于健身机构的经营压力,健身教练普遍需要“身兼数职”,化身为“课程推销员”“售后服务员”,很难保证专业性。
与此同时,一些读者还在健身机构遭遇了“会员欺诈”。部分健身机构不仅实际条件与宣传不符,更有甚者还诱导客户签订与口头承诺不一致的合同。
广东深圳的王先生前不久为游泳锻炼专门办了一张健身卡,却发现健身房的游泳池一直不开放,拖了近半年却被告知游泳池的手续没批复下来。
广东汕头的刘女士在与健身房销售人员多次确认能安排女性教练的情况下签订了合约,约课时却遭到各种推脱,拒不安排女性教练,“我提出要退款,销售人员才承认现在还没有招到女教练。”
与近些年健身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相对应的,是健身类投诉成为预付式消费投诉的高发领域。
一些健身机构热衷于“赚快钱”,课程安排随意、服务质量缩水、内部管理混乱,一旦经营不善就动辄“跑路”,侵害消费者权益。
山东济南的林女士因为爱好健身,预交了多年的会费。在原健身房因经营不善停业后,她和其他会员一同签订了新健身房的转卡协议,但之后去健身却被拒绝进入场馆。工作人员私下告诉她,想要找回信息,必须再交3年会员费。
“健身机构乱象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监管和规范。”国际健联健美健身国际级裁判员、原国家健身健美集训队主教练王严认为,国内健身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行业和技术标准,也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相关协会也大多是民间组织,在健身俱乐部评级、人才、运营、培训等方面没有权威规范。不同组织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且互相都不太认可。”
健身专业涉及跨学科、多学科领域,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健身训练方法还远远不够。
“我国健身方面的专业人员还很缺乏,一些大专院校虽然设置了健身专业,但在课程设置上还不够全面,内容上深度不够且缺乏系统性,训练方法和手段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王严建议加快建立经过实际检验的、有权威部门认证的健身教练培训标准及资质认证体系,指导和督促行业设立从业标准和门槛。
为保证预付资金不被滥用,山东青岛试点健身预付三方监管,推动解决预付式消费纠纷。另外,今年以来北京、甘肃等地也出台了加强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监管的政策,初步遏制了相关乱象。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3日 11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