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3:02:52 来源: sp20241122
作者:金叶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产业尤其是具身机器人得到快速发展。
近日,谷歌DeepMind团队和斯坦福大学华人团队等合作研发的能炒菜、做家务的通用机器人Mobile ALOHA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和以往更多用于工业领域的机器人不同,Mobile ALOHA将移动性和灵巧性集成到双手移动操作中,不仅能浇花、洗碗、摆放椅子,甚至能帮人剃胡须等。
9日早盘,人形机器人板块大涨,截至午盘,Wind相关概念涨逾2%,爱仕达收获3连板,新时达、弘讯科技均涨停。
作为机器人从专用到通用场景的升级,人形机器人产业在AIGC浪潮下有哪些发展趋势?
千亿美元市场可期
作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工业机器人密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动化生产程度,是经济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参考。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数据,2012~2021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由107亿美元增长至429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约16.7%,行业持续成长。
新时达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周广兴告诉第一财经,现在国产机器人品牌更多是以对标进口机器人品牌的路线来发展的,更多做的是进口机器人品牌可以做的事情。在他看来,下一个十年,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会比现在更丰富,国产机器人会找到一些独特的行业和应用,随着传感器、视觉等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除了现有的工业机器人,包括服务、生活等更多领域都会用到机器人。此外,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会用在越来越广的产品上,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会越来越成熟。到了那个时候,工业机器人产品类别在市场上占据的比例也会缩小,工业机器人仍会维持高速增长,但其他类型的机器人增速会更可观。”
其中,人形机器人,指外形类人的机器人,能胜任多种应用场景。除了上述Mobile ALOHA,此前发布过的人形机器人还有特斯拉的Optimus、波士顿动力的Atlas、优必选的walker、傅利叶GR-1等。
按照特斯拉CEO马斯克的预测,在未来,假设人形机器人与人口比例为2:1,人形机器人需求量有望达到100亿~200亿台,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甚至会远远超过汽车。
高盛的分析指出,未来10~1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至少达60亿美元,最理想情况下,预计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1540亿美元。
我国也在加速工业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去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该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
Omdia智能制造高级分析师年子君告诉第一财经,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不仅在汽车制造行业、3C制造行业,还在物流、钢铁、医疗,甚至如今最红火的新能源制造行业获得长久的行业制造经验。这种行业经验也为工业机器人在各行业各领域中积累了硬件技术和软件服务的基础。特别是疫情之后,制造业升级、智能工厂等也对工业机器人提供了宽广的市场环境。
在她看来,中国制造2025也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工业机器人的结构来看,本体外壳一直都属于自主制造,但是核心零部件,像伺服系统、传感器、控制器以及减速器,在过去几十年来一直都被日欧企业垄断。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到2022年,中国已经逐步实现了伺服系统、控制器和传感器的部分国产制造。但在减速器与日系企业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赛道火热但挑战不小
不管是最近在港交所上市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还是由“90后”科技博主、前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创办的智元机器人,近年来,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火热。
去年12月29日,“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在上市仪式现场,优必选全新一代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首次亮相,手持另一个锣锤走向舞台中央,与优必选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周剑一起敲响开市锣。
优必选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兼执行董事熊友军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行业再次成为热点,这得益于AI大模型等多项技术的发展成熟。AI大模型的发展,让人形机器人更智能,解决更多现实问题,也可以让人形机器人的交互体验更加自然、运动规划变得更加便捷,同时提升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效率。
在他看来,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人形机器人已经走到了产业化落地阶段,其商业应用趋势及落地场景也已经更确定。“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它将人机协作的交互模式从被动交互变为主动交互、自然语言交互,因此会是下一代的人机交互中心,甚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终端’,从长期来看具有巨大价值。”
彭志辉于去年3月创办的公司,于去年末又获融资。资料显示,智元机器人完成新一轮A3轮融资,投资方来自蓝驰创投、中科创星、高瓴创投、临港新片区基金等。在智元机器人远征A1的发布会上,其团队就透露,远征A1的商业化将首先应用于工业智造领域,他们在和汽车公司、3C制造商接触,而且他们的目标,是要把产品目标价控制在20万元以内。“我们希望产品今年下半年能实现商业化落地,最先应用在工业制造领域。”彭志辉此前对第一财经表示。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通用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理事长宋海涛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2024是迈向通用智能机器人的元年,他们也正在加快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大模型技术和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希望由以前的单一场景专用特种机器人,转向由跨场景的通用机器人来协同。他透露,目前正在围绕上海的重点产业,建设领域内智能工厂和通用智能机器人的专业语料库,培养通用智能机器人的work GPT大模型。预计今年年底,首批面向工业制造领域的通用智能机器人,可能会小批量地应用。
公司成立更早的傅利叶,在去年也首度推出了通用机器人GR-1,目前已经在做小批量的量产了。因为这款机器人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拟人的运动控制,结合认知智能,能够与人协同完成动作,在工业、康复、居家、科研等多应用场景潜能巨大。
傅利叶智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顾捷此前告诉第一财经,虽然学生时代就想做一款通用机器人,但由于公司成立之初(2015年)机器人的运动能力、AI算法以及市场应用等条件尚未成熟,因此先切入的是康复机器人这一领域,直至2019年,通用人形机器人项目才正式启动。“希望让机器人像智能电动车一样,最终走入家庭、各行业中。”
不过,虽然具身机器人被业内看成是AGI的最佳载体,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在谈及机器人发展时表示,未来的AGI需要有具身的实体,同真实的物理世界相交互来完成各种任务,这样才能给产业带来真正更大的价值。“ChatGPT主要是对于语言的处理能力,如果真正想要让AGI发挥出它的力量,未来需要有具身的实体。”
不过,姚期智也指出,具身机器人目前遇到的主要有四大挑战:第一,机器人不能够像大语言模型一样有一个基础大模型直接一步到位,做到最底层的控制;第二,计算能力的挑战,即使谷歌研发的Robotics Transformer模型,要做到机器人控制,距离实际需要的控制水平仍有许多事情要做;第三,如何把机器人多模态的感官感知全部融合起来,仍面临诸多难题需要解决;第四,机器人的发展需要收集很多数据,其中也面临很多安全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