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什么被称为里程碑式的教材

发布时间:2025-01-11 00:45:54 来源: sp20250111

  习近平总书记自2014 年以来多次系统地论述了中华民族这个议题,明确肯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2023 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继续推进中华民族通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作,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出版座谈会现场摆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图片来源:国家民委官网)

  2月27日,北京民族文化宫三楼会议室整齐摆列着一摞摞红灰套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当日举行的《概论》出版座谈会,标志着该教材的编纂出版工作圆满完成,即日起在全国发行。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出版座谈会现场。(图片来源:国家民委官网)

  在《概论》出版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概论》教材站位高远、主线突出、特色鲜明、有血有肉,是一本里程碑式的教材,对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开创性、先导性意义。

讲述何以中华的“金教材”

  “《概论》正式出版是我国教育系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相信这本教材会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提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以及铸牢工作的必要性都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北京大学教授马戎读过《概论》后认为,教材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做了全新的解读,讲清楚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明确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今后工作的方向。

  其中第十六讲的主题“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把“铸牢”工作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起来,这是对未来的展望。

  教材按照不同历史时期介绍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华传统文化讲“和而不同”,这些章节按照历史分期详细介绍共同体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大框架下充实进大量鲜活的史料和丰富的图片,说明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大一统”的多元一体格局是如何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并得以巩固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概论》全面阐述和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理论、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古代各个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具有很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级教授何星亮认为,该书是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教材。

  教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强化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全面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政治性和教育性很强的教材,是当前民族学界最好的民族理论教科书。

  何星亮对《概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教材十分注重从学理性和逻辑性的角度,系统阐释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和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指示精神。深入研究和阐释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全面呈现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内涵和构成演变的动态过程。是正确把握和科学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教材。以大量的历史和当代的资料来论证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一体的历史。

  教材以大量的历史资料,说明中华各民族均认同“中国”,均强调“大一统”理念,强调华夷同源,这些历史事实充分说明各民族均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对于增强当代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上的建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责任,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明长久兴盛的思想保障,是需要长期建设和不断探索的。”北京大学教授杨立华在充分肯定了《概论》的同时提出,应尽快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的建设。

  “四年前在很多学校,有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讨论,大家一直盼望着能够出现有指导性意义的这样的一个教材。”清华大学教授沈卫荣说:“今天终于有了《概论》,我觉得这个教材的意义是非常远大的,也是到今天为止对我们追寻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对我们以后怎么来继续认识,从历史上和实践上来加深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能够在全国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是非常大的。”

  令沈卫荣非常感动的是,在教材中,学者的想法和观点都得到尊重与体现。《概论》作为实际工作中的指南,不仅是大学里的教材,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上的一个建树。

史中出论,史论结合,融论于史,开创新型叙事模式

  “《概论》的出版是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一件大喜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共乐表示,国家民委和相关出版单位勇挑重担,团结全国众多专家学者,联合攻关,克服无数困难,取得重大成果,其精神和效率令人敬佩。

  《概论》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产生的新成果。贯穿的是新的时代精神,彰显的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教材阐明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回答了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以及“石榴籽是如何形成的”等重大学理和道理问题,史中出论,史论结合,融论于史的叙述之中,开创了新的《概论》型叙事模式。

  同时,《概论》对一些重大的核心概念有了更明晰的表述,如教科书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

  概念是教科书的灵魂。概念的界定尤其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对于教科书编撰意义重大。《概论》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成功的探索,极具价值,是一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杰作。

  “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概论》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论证了中华民族是包括古往今来中华大地上的各类人群,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程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人们共同体,系统全面地完成了中华民族实体的学理建构,对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浙江大学教授沈桂萍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学理体系。

  爱国主义根植于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关于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锦绣河山、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有历史文化叙事,是唤起中华各族儿女共有历史文化记忆、激发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资源。

  《概论》在中华民族历史叙事部分,强调了各类人群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以此确认“共有历史文化记忆”的中华民族本体性认知和观念性认同。在中华民族近现代叙事部分,重在叙述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百年抗争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归属感;各民族共同致力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历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自豪感,以及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的中华民族自信感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不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命感,为各民族凝心聚力、共同奋斗提供了学理依据和行动目标。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目录

  第一讲 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

  一、中华民族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念

  一、十二个必须

  二、四个共同

  三、四个与共

  四、四对关系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大一统历史传统

  三、“两个结合”理论成果

  第四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小 结

  思考题

  第二讲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第一节 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地理与文明

  二、国家与民族

  三、多元与一体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先锋队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

  二、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团结进步

  三、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小 结

  思考题

  第三讲 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

  第一节 中华民族起源

  一、中华大地早期人类与文化

  二、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三、区域文化的早期交融

  第二节 华夏初立

  一、邦国林立

  二、王国初统

  第三节 中华文明特性的基本形成

  一、连续演化

  二、创新发展

  三、包容开放

  四、从分到合

  小 结

  思考题

  第四讲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

  第一节 华夏共同体的孕育

  一、中华文明核心区

  二、“内服”与“外服”

  三、文字与青铜器

  第二节 华夏共同体的发展

  一、周初分封

  二、周礼秩序

  三、“周道”路网

  第三节 华夏共同体的成熟

  一、从“诸夏”到“华夏”

  二、杂处与通婚

  三、“同文”与“共祖”

  小 结

  思考题

  第五讲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秦汉时期)

  第一节 构建大一统政治秩序

  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

  二、藩属治理体系

  三、边疆政权演化

  第二节 形成统一经济体系

  一、统一度量衡

  二、车同轨

  三、关市不乏

  第三节 重塑社会生活

  一、编户齐民

  二、行同伦

  三、人口迁徙

  四、汉人形成

  第四节 深化文化交融格局

  一、书同文

  二、儒学正统

  三、列国文化交融

  四、中原与边疆互动

  小 结

  思考题

  第六讲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

  一、政制趋同

  二、中华认同的扩大

  三、从胡汉分治到胡汉一体

  第二节 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

  一、游牧与农耕互补

  二、平原与山地联结

  三、跨族群经济发展

  第三节 社会变迁中的结构重组

  一、北方部落制的解体

  二、南方族群的编户化

  三、南北族群的双向迁徙

  第四节 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

  一、北朝时期西域华化

  二、儒释道文化交融

  三、夷夏共祖的历史书写

  小 结

  思考题

  第七讲 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节 共构政治格局

  一、共融的政治秩序

  二、兼容的社会治理

  三、开放的选官体系

  四、柔性的区域治理

  第二节 共塑经济秩序

  一、经济重心南移

  二、参天可汗大道

  三、丝路贸易

  第三节 共享社会文化

  一、兼爱夷夏

  二、文化鼎盛

  三、唐蕃互动

  四、西域新发展

  五、冲突与融合

  第四节 唐中晚期的政治文化发展

  一、安史之乱

  二、五代十国的唐风遗韵

  小结

  思考题

  第八讲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

  第一节 竞逐“中国”正统

  一、共尊“中国”认同

  二、共筑“中国”版图

  三、共承“中国”之制

  第二节 共享经济之利

  一、区域经济交融

  二、榷场贸易网络

  三、“宋钱”通行四方

  第三节 融会社会生活

  一、族群迁徙

  二、族际通婚

  三、礼俗嬗变

  第四节 融聚“中国”文化

  一、儒释道之合

  二、汉字之用

  三、文艺之融

  小 结

  思考题

  第九讲 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元朝时期)

  第一节 重建一统

  一、统一全国

  二、行政大区制

  三、多语言政务

  四、礼文习儒

  第二节 经济统合

  一、驿路体系

  二、发行纸币

  三、农牧整合

  第三节 胡汉一家

  一、族际交融

  二、大迁徙大混居

  三、文化互融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讲 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固壮大(明朝时期)

  第一节 巩固统一政治格局

  一、接续大一统

  二、建构二元疆域治理体制

  三、明蒙互动

  四、共击外敌侵扰

  第二节 农商并举的经济形态

  一、边疆屯田与新作物传入

  二、封贡互市与茶马贸易

  三、白银流通与市场统一

  第三节 疏通华夷的社会风貌

  一、北方族群的内附

  二、农牧混合社会的成长

  三、南方多元社会的发展

  第四节 互鉴交融的文化气象

  一、儒释道三教合一

  二、儒学教育的推广

  三、多元文化融聚

  四、中外文化交流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一讲 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

  第一节 政治一统

  一、疆域鼎盛

  二、大一统政治观

  三、因俗而治

  第二节 经济一体

  一、边疆地区的新开发

  二、农业新发展与人口激增

  三、边疆地区驿站系统建设

  四、国内贸易体系成熟

  第三节 社会整合

  一、人口流动

  二、交错杂居

  三、族际通婚

  第四节 文化交融

  一、道统与治统

  二、“同文”之治

  三、藏传佛教的治理

  四、忠义精神的推崇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二讲 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1840-1919)

  第一节 从帝制到共和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晚清政府的“自救”

  三、辛亥革命与民国肇建

  第二节 “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

  一、近现代中国认同

  二、“中华民族”族称的出现

  三、国家建设的初步构想

  第三节 走向自觉

  一、共抗西方列强

  二、区域经济互通

  三、社会文化发展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三讲 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1919--1949)

  第一节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三、革命新局面

  第二节 革命新道路

  一、土地革命与长征

  二、中华民族先锋队

  三、全民族抗战

  四、边区民族治理

  五、中国命运的抉择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

  一、边疆治理

  二、社会交融

  三、治理局限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四讲 新中国与中华民族新纪元(1949-2012)

  第一节 重塑现代中国

  一、捍卫国家统一

  二、确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三、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二节 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

  一、深化民族平等

  二、加强民族团结

  三、推动民族互助

  四、促进民族和谐

  第三节 推动中华民族大进步

  一、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政治文化认同大凝聚

  三、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加速

  四、文化共享共传迅速发展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五讲 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12-)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挑战

  一、中华民族根本利益面临挑战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挑战

  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面临挑战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思路

  一、确立民族工作主线

  二、坚持基本方法

  三、抓好重点工作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成就

  一、政治上更加团结统一

  二、经济上更加共富共享

  三、文化上更加创新交融

  四、社会上更加互嵌共融

  五、生态文明上更加持续发展

  第四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向

  一、超大规模现代化之路

  二、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之路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五、和平发展之路、

  小 结

  思考题

  第十六讲 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百年变局与中西治理

  一、世界格局变迁

  二、中西治理体系比较

  三、现代国家认同困境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世界意义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

  第三节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文明互鉴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及其特点

  二、人类文明新路的中国探索

  小 结

  思考题

  阅读文献

  后 记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王彦龙

  制作 | 胡晓蝶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