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的难处” 成就“大的样子”

发布时间:2025-01-02 02:47:31 来源: sp20250102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破解“大的难处” 成就“大的样子”

  ——深刻理解“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上的政党数以千计,它们或因历史渊源、阶级基础、地位作用等而不同,或因政治立场、意识形态、价值追求等而相异。在数目繁多、各式各样的政党中,中国共产党以世界最大政党的崇高形象屹立于世界政党之林。

  大党,不仅在于成员数量、组织规模、体系结构等“外在之大”,也在于精神境界、政治品格、智慧格局等“内蕴之大”。从外在观,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之众、组织规模之大、领导人口之多在世界政党中独一无二、前所未有。就内蕴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个有着追求共产主义大理想、胸怀民族复兴大志向、推进理论创新大境界、坚守人民立场大情怀、勇于自我革命大气魄、坚持胸怀天下大格局、建设美好世界大担当的政党。

  “大的样子”伴生出“大的难处”。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如何始终”对大党独有难题作出深刻阐释。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为主攻方向”列入在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中需要把握好的九个问题之中。这些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历史自觉、深沉忧患意识和强烈使命担当。

  把握“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确保党始终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任何特殊利益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是一个政党眼界与格局的集中刻画,也是历史和人民对这个政党的终极追问。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首要之义,就是科学理解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

  党性体现一个政党的阶级属性。恩格斯在《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段》中批判德国思想家以“抽象的人性”和“普遍的爱”来表述“绝对的社会主义”,首创性提出了“党性”一词,指明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绝不能因外部环境而轻易动摇。列宁在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彼得·司徒卢威时提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以此强调党性是自己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质。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与人民性从来是统一的。近代中国曾在反击外来侵略上屡战屡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只知有个人而不知有国家”,如同“一盘散沙”。国人为破解这一难题进行了种种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科学路径:把人民的政治性与政党的阶级性关联起来、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党的根本宗旨关联起来、把革命的愿景与党的纲领关联起来,建立命运共同体。

  一个政党如何对待人民,人民就会怎样对待这个政党。只有将人民作为最坚实依托和最强大底气、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奋斗目标的政党,才能于无私无畏中汇聚团结伟力,在担当作为中胜出历史博弈——“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依靠的是人民战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建设的是人民共和国;“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澎湃的是人民首创精神;“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守住的是人民的心……每一项决策部署、每一次具体行动,无不彰显着党与人民的“双向奔赴”。

  但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背景下,一些人在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了某些错误认识:有的人依据我国人口结构中群众人数远超党员人数,得出“人民性高于党性”的结论;有的人依据我们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得出“党性高于人民性”的结论;有的人依据少数党员腐化变质,得出“党性与人民性相对立”的结论;更有甚者,抛出“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论调。它们的荒谬之处在于,割裂了政党与人民的内在关系,更模糊了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云泥之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不仅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得出的科学结论,更是在新时代破解“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难题的行动逻辑。新征程上,我们应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统一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统一性,不断把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把握“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关系,确保全党上下团结统一、行动一致

  “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对于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来说,“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是一个具有极高难度系数的重大课题。其中,尤须处理好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关系。

  思想建党是党建之魂,解决的是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思想建党。延安整风运动开党内集中教育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党逐渐探索出一条党内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建党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先后开展。实践表明,只有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铁打的营盘”才能始终管好“流水的兵”。

  制度治党是党建之本,为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提供机制保障。从第一个纲领到第一部党章,从民主集中制到请示报告制度……制度体系越建越全,制度笼子越织越密。新时代以来,我们开展了多次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印发了第一部党内法规解释工作规定,编制了第一个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形成了以“1+4”为基本框架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内法规出台数量之多、执行之严前所未有,制度治党进入新阶段、达到新境界。党之所以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同制度治党取得的显著成绩和发挥的重大作用密不可分。

  思想建党是制度治党的灵魂和基础,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条件和保障。破解“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难题,必须系好思想的“安全带”,念好制度的“紧箍咒”,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既要及时把思想建党的成功经验固化为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推动思想建党常态化,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同时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廓清思想迷雾,补足精神之钙,保证制度治党的有效性,实现制度治党长效化,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强化思想建党的过程。

  把握“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关系,确保党始终成为保持革命热情、拼命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党是以革命党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的,自诞生之日起就矢志不渝为实现革命目的、完成革命任务而探索、奋斗。

  执政党是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面临着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事实上,我们党从来没有将革命观局限于政权争夺的狭小视野,而是将之放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宏大格局之中。正如《中国共产党章程》所指出的:“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一日未实现,革命事业就一日不停息。

  忘记革命,不讲斗争,共产党就会变质,社会主义就会变色。这是有历史教训的。概览苏共兴衰史,苏联共产党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战胜了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而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丢失了革命精神和斗志。

  纵观我们党的发展历程,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党有不同的工作侧重点和主攻方向,但革命与执政始终贯穿党的事业全过程。毛泽东同志在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开展整党运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是革命;领导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第二次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四个伟大”,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是一场更广泛、更深刻的伟大社会革命。无论何时何处,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革命者”的第一身份,把革命与执政有机统一起来,在持续革命中担负起执政使命,在长期执政中永葆革命精神,在伟大自我革命与伟大社会革命的协同交互中“将革命进行到底”。

  把握“历史成就”与“风险挑战”的关系,确保党始终保持创业初期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

  20世纪末,有着86年历史和74年执政经验的苏联共产党,不但失去了执政地位,而且解散亡党;21世纪初,数十个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引发国内动荡……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世界政党进退升沉史警示我们,“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在功成名就时能够戒骄戒躁、居安思危,对于一个大党而言至关重要。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一些西方国家在冷战思维下,把现代化视为自身特权,不愿看到别国发展;一些国家为维护其霸权地位,扯“贸易自由”为幌,行贸易保护之实。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和“卡脖子”难题随时可能出现,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在14亿多人口规模的社会主义大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一百多年来,我们党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世所罕见。其中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有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有失误之后的拨乱反正,有磨难面前的百折不挠。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存忧患、肩扛重担,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讲“准备吃亏”时一口气列了17条困难,强调在看到光明的同时,更要准备迎接困难,“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底线思维、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强化正风肃纪,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打开了事业发展新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历史上走过的弯路、经历的曲折不能健忘失忆,对中外政治史上那些安于现状、死于安乐的深刻教训不能健忘失忆。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面向未来,在已有成就基础上再创辉煌,必须做到居安思危,在充满各种新的风险挑战环境下始终保持冷静头脑,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

  把握“人民监督”与“自我革命”的关系,确保党始终能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

  “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70多年前,在“窑洞对”中,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给出了第二个答案,就是自我革命。“两个答案”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强烈的使命担当和历史主动精神。

  人民监督是外部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最容易腐败,没有监督的政权最容易变质,没有监督的政党最容易垮台。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人民监督既反映了主权在民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现代民主理念,也体现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彰显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监督体系存在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等结构性弊病,各种监督形式只不过是不同政治势力间斗争的工具,监督政治沦为“为了监督而监督、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分权对抗“游戏”。

  自我革命是内部监督。任何一个政治团体,如果不能有效进行自我监督,陈腐污浊必然日积月累、积重难返。国民党初创之时,孙中山曾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反省自身、告诫下属;但到了蒋介石执政后期,宋庆龄在为邓演达被害公开发表的通电中坦言:“中国国民党早已丧失其革命集团之地位,至今已成为不可掩蔽之事实。亡国民党者,非其党外之敌人,而为其党内之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则是一部激浊扬清的自我革命史,这在三个历史决议中得到鲜明体现。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25次提及“错误”一词;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我们党必须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宣示:“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永葆青春的重要原因。

  深刻总结百年老党大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人民监督和自我革命的有机统一,在“绝大多数”和“关键少数”的有效互动中最大限度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人民监督促进自我革命,是自我革命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我国,人民是最重要的监督主体,是最有效、最根本的社会监督,呈现出主体广泛性、内容全面性、方式多样性等特征。加强人民监督可以使我们党更加及时、更加全面地认识到自身问题所在,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提高自我革命的针对性。

  “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自我革命增强人民监督的效能,保障其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如果党内监督失效,其他监督必然失灵。自我革命针对的就是一切可能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问题,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真正做到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把握“组织肌体”与“党员细胞”的关系,确保党内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抗战胜利后,“天上飞来‘三洋开泰’”“地下钻出‘五子登科’”,是对国民党内政治生态的形象描绘;以“没有贪官污吏”“没有萎靡不振之风”“没有结党营私之徒”等为主要内容的“十个没有”,则是共产党内政治生态的集中体现。这一鲜明对比,预示了两党之后截然不同的发展走向——政治生态反映一个政党的政治生活状况与政治发展环境,其好坏直接关系政党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强弱。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对一个政党而言,解决好“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问题,使全党上下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对于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具有战略意义。

  我们党历来注重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层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既有治本之策,也有治标之法,既突出重点,又统筹推进。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对于一个政党而言,组织与个人之间,其实就是“我们”与“我”的关系——“我们”离不开作为个体的“我”,而千百万个“我”同时要奔赴作为共同体的“我们”。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党组织都应积极参与,担责于身,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率先垂范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要以慎独之法自律,严格党纪国法,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主动把自己摆进去,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担当之举律他,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健康工作关系、同志关系、官商关系等方面做好表率,带头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以感激之心接受他律,自觉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只要广大党员在生产、生活、工作中严守党员标准,履行党员义务,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就能以人格力量助推形成人人抵制歪风邪气、人人参与政治生态建设的积极、健康的党内文化。

  把握“民族复兴”与“胸怀天下”的关系,确保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文明进步一边

  一个志在千秋伟业的政党,必然是一个有着宽广胸怀和博大情怀的党,是一个情系人民、兼济天下的党。

  相较于美国两党政治打着“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旗号,到处推行肆意妄为的政治霸权、穷兵黩武的军事霸权、巧取豪夺的经济霸权、垄断打压的科技霸权和蛊惑人心的文化霸权,我们党深知,“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把胸怀天下作为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把民族复兴作为胸怀天下的实践场域,是我们党立足全球视野、厚植天下情怀、担当大国责任的生动体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浴血抗争,为恢复国际秩序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革开放后,不断为世界其他国家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壮大;进入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并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坚定不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既是我们党坚持性质宗旨、坚守理想信念的使命担当,也是我们党面向世界、开创未来作出的庄严承诺。历史必将继续证明,一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对独有难题的凝练和把握来源于“大的难处”,对独有难题的正视和破解也成就着“大的样子”。从正视“大的难处”到做到“大的样子”,我们正在完成从“难度系数”向“优势系数”的创造性转变。只要我们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就一定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书写百年大党新的壮丽华章,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作者:明理)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