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6:30:04 来源: sp20241227
鸟瞰校园。 浙江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供图
遇到记者时,浙江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的印度籍教师拉胡尔正和妻儿在校园遛弯儿。来中国将近5年,一家人习惯了一起上学、放学的“仪式感”。
在宁波,像拉胡尔一家的“国际家庭”可不少。
“100个孩子,100个世界”
“中国最吸引我的是文化。”拉胡尔说,“来到宁波后,我和中国老师合作愉快,更别说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了。”
拉胡尔曾在多个国家从事国际教育工作,拿到中国的offer(录用通知),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华茂外国语学校是一所从幼儿园至高中的15年一贯制学校。拉胡尔教高中,妻子普利萨在初中部任教,儿子里斯维克是妈妈的学生。
“中国文化让我有一种亲切感,比如说强调家庭观念、重视感恩教育等。”普利萨说,儿子最喜欢中国的成语和谚语,有一次她讲起在中文课上学到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下子想起,印度谚语里也有类似的表述。
“印度人说:‘帮你的朋友撑船过河,你也能到达对岸。’虽然故事不一样,但孩子们都能从中学到乐于助人的品质。”普利萨说。
带着这些思考,普利萨打算在课堂之外为学校的孩子做些什么。几年前,她在学校里建起“有机种植俱乐部”,带着各国学生在校园的稻田种番薯、胡萝卜,学习种植和农时知识。如今,学校里很多艺术、体育等主题的课外俱乐部,都是中外老师主动发起的。
“我们学校有一个理念:100个孩子,100个世界。”热爱多元文化的拉胡尔说,“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和不同,这跟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方法很相近。”
“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站在华茂幼儿园教室外,一段字正腔圆的《三字经》飘入耳畔。走近一看,朗诵者是个黄头发的小姑娘。
3岁的索菲亚会讲3种语言。她的父亲埃斯佩乔是哥伦比亚人,母亲藤本清香是日本人。以前,一家人用西班牙语和日语沟通,现在又加上了中文。
让埃斯佩乔夫妇意外的是,孩子们上了幼儿园后,兄妹之间最爱用中文交流。
“我们也得赶快学中文。否则,孩子们分享‘小秘密’时,我们都跟不上了。”藤本清香笑着说。
在埃斯佩乔看来,女儿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喜爱是件好事。前些年,他辗转德国、智利、日本等地从事学术研究,教过很多国家的学生。他发现,有些青少年对中国有着一些误读。
“比如很多人认为中国人都会功夫,长城、兵马俑是神话里才有的场景。”埃斯佩乔说,他自己原本也对中国了解不多,时常需要“科普”。
2020年,埃斯佩乔来到宁波诺丁汉大学任教。在中国同事和女儿的熏陶下,他开始接触中国诗词、戏剧、茶艺等,甚至随身带上了保温杯。
“自从搬来中国,很多过去的同事和朋友会问我们中国怎么样,有时候索菲亚会抢着回答:长城真的很雄伟,欢迎你们来玩。”埃斯佩乔说,“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不仅拓展了孩子的眼界,还增强了沟通能力,这对她的成长很有帮助。”
“我们决定在这里扎根”
“饭吃过伐(吃饭了吗)?”初次见面,南非教师罗伯茨一句不太标准的宁波话,把自己逗乐了。
“我请你们吃包子吧,肉馅的最香了!”罗伯茨的儿子、12岁的奈基在一旁插话,又引来笑声一片。
罗伯茨和丈夫都在宁波当老师,两个孩子也在中国上学。罗伯茨说,选择中国是因为听说这里治安很好,收入水平也不错。住久了发现,这是一个能给人带来归属感的地方。
在华茂外国语学校,外教和中国老师在一起备课办公。来到中国后,罗伯茨和很多中国老师成了“搭子”——除了谈教育、搞教研,大家还相约逛集市、玩淘宝、骑电瓶车……罗伯茨说,在学校工作5年,除了交流时还要借助翻译器,自己在其他方面已经是“宁波通”了。
罗伯茨的“室友”、中国老师陈洁分享了一件趣事。“我们听说有家陕西面馆不错,想请罗伯茨去品尝,正要打开地图去搜,她一下就说出了地址。原来他们一家早就去‘打卡’了。”
每逢寒暑假,罗伯茨一家都会去中国各地旅行:在哈尔滨逛冰展,在成都看变脸,在三亚坐快艇……罗伯茨说,当他们把旅行中的照片晒在社交网络上时,家乡的亲友都很羡慕:中国的风景太美了!
“中国的一切都很美,最美的是人。每逢节日,学生家长和同事都会邀请我们一起包饺子、吃月饼,十分暖心。”罗伯茨说,班里的中国学生曾教她一句古词——此心安处是吾乡。
“宁波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们已经决定在这里扎根生活了。”她说。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