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浩荡谱新篇——写在建设“活优富美”新福建十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4-12-11 18:04:43 来源: sp20241211

  山海浩荡,岁序更替,华章又新。

  在这个时和年丰的季节,沃野良田谷满仓,安居乐业人欢笑,八闽绽放勃勃生机。

  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于美丽海岛感受乡村振兴新路径,在厦门回忆筚路蓝缕创业史,展望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光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秋来春往,时光回到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说:“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活优富美”新福建十周年。十年来,福建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拼在一起,上下齐奏高质量发展时代强音,经济总量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从2.5万亿元增加到5.4万亿元、居全国第八,人均GDP从6.4万元增加到13万元、居全国第四。

  闽山闽水映深情,站上新征程起点,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画卷在八闽大地徐徐展开。

  ——改革开放“再出发”

  以机制活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鹭岛湾畔,艳阳高照。10月,正是进出口贸易传统旺季,位于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的海天码头,货船、货车来来往往,多台桥吊同时装卸着货物。

image.png

中国(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外景。 欧东亮 摄

  前不久,搭载着1738个集装箱的“狮城”轮就从海天码头驶往南非德班。船务公司负责人介绍,这条航线是福建省唯一通达南非的远洋航线,在组建初期仅有1艘船舶,发展至今已有11艘船舶。

  “我们推出了‘船边直提 抵港直装’及大宗散货‘边运抵边装船’新模式,并依托数字口岸平台实现智能货物分流,进出境船舶申报全流程无纸化管理,推动港区集卡调度、船舶装卸、进出卡口一体化建设。”厦门海关所属东渡海关船舶监管科副科长陈燕锋说道。

  数据显示,“厦门-南非”航线开通至今,共开行458航次,进出口货值292亿元,吞吐量达到111.4万个标箱,进口量61.1万个标箱,出口量50.3万个标箱。

  “厦门-南非”航线的“成长史”,折射出厦门自贸片区厚植沃土、根深叶茂的发展趋势:成立9年多来,已累计推出创新举措606项,其中,全国首创142项;国务院累计7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167项改革试点经验,厦门自贸片区有31项入选。

  厦门自贸片区背后,是福建深耕细作,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这些年,福建用好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综合实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多区叠加政策,一往无前不断闯出“新路子”——

  福建引进总投资达420亿元的中沙古雷乙烯等优质产业项目,累计对9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项目近1400个、投资总额近200亿美元;厦门持续加快经济特区建设步伐,2023年,全市GDP达8066.49亿元;平潭综合实验区全力打造“一岛两窗三区”,在旅游设施、业态培育、对台交流等方面进步可喜……

  开放之门越开越大,改革更要向纵深处发力。

  步入三明市沙县区总医院,一眼就看见门诊大厅上方的大字:“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大厅一侧的便民门诊内,65岁的陈大爷正将医保卡插入读卡机,他的糖尿病史、用药病例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开完药,吴医生叮嘱老人:“注意按时按量服用,平时要监测血糖。”像陈大爷这样来拿药的慢性病患者,便民门诊每天要接待200多名。

  陈大爷感慨:“自从糖尿病被列入医保特殊病种,门诊就能开方拿药,买药的钱更少了,挂号费还全报销,看病的‘包袱’越来越轻,我们老百姓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

image.png

市民在沙县区总医院便民门诊开药。许琰 摄

  民生所望就是改革所向,三明医改的“硕果”在福建俯拾皆是:2023年,福建省人均预期寿命升至79.10岁,比2015年提高2.06岁;公立医院出院患者、门诊患者的满意度分别提高到全国第一、第二;农村医保实现了“村村通”,全省95%的县域医学影像等六类医学中心建成投用。

  医改经验的进一步推广,让三明获评全国首个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也化为新福建建设踏石留印的一个铿锵脚步。但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林业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碳汇贷”“碳票”工作,三明、南平、龙岩开展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深入推动“无证明省份”建设,审批服务事项“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占比达98%,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创新开展“数据最多采一次”改革,让沉淀数据“动起来”……探索机制之“活”,福建持续激发改革开放新动能。

  如果说,八闽大地上的发展是一篇“文章”,那么机制活力便是强劲笔锋,“高质量发展”数个字已然力透纸背。

  ——创新驱动、数字赋能

  增量提质产业优化升级

  走进晋江经验馆,便可看到“晋江经验”向上生长的清晰脉络:从“侨乡‘三闲’起步,乡镇企业开路”,到“引进利用外资,成片开发迈大步”,再到“构建市场基础,经济发展加速”,直到如今的“提高、创新、突破,拓展发展道路”……一帧帧相片、一面面展板,记录着晋江人逢山开路的勇气、开拓进取的智慧。

image.png

晋江经验馆。欧东亮 摄

  彼时,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此时,却崛起了一个个优势产业——如今谈及晋江,不少人浮现心头的是安踏、恒安、特步、盼盼等知名品牌。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安踏运动装备“频频亮相”、大放异彩:为中国运动员提供了包括举重、拳击、体操蹦床、摔跤、跆拳道等5大项目的比赛装备,共助力中国奥运健儿获得10枚金牌、28枚奖牌。

  追溯缘由,来自其持之以恒“大手笔”的创新投入。据介绍,2024年上半年,安踏集团研发投入超9亿元,同比增长35.7%。此外,至今累计申请国家专利4655件,在中国体育用品品牌中排名第一。

  “我们鼓励大家开放思维,大胆试错,能创新、会创新、敢创新。”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说,安踏的奋斗历程和成功,得益于“晋江经验”的指引,是“晋江经验”的生动体现。

image.png

安踏集团总部。晋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晋江经验”,始于晋江,不止于晋江。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勇于突破深水区”,福建各地企业家坚守实业,“晋江经验”在全省开花结果,一步步迈向世界舞台。

  在福州,福耀集团成为全国第一、世界顶尖汽车玻璃制造商,全球每3块汽车玻璃就有一块来自福建;在宁德,一块电池动力十足,宁德时代领航全球动力电池;在南平,白羽肉鸡突破国外育种技术封锁,从“0到1”的种业翻身仗振奋人心……

  2023年8月,福建将“民营经济强省”提到战略高度进行部署——《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19份配套政策文件出台。

  顶层设计下,福建把“爱拼敢赢”的故事越写越精彩。数据显示,2023年,福建省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高于全省规上工业0.2个百分点;民间制造业投资增长8.1%,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6个百分点。

  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福建民营企业微澜翻涌成浪,拔节向上之力更坚。但新形势之下,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字科技赋能。

image.png

莆田市南日岛“国能共亨号”。蔡昊 摄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水下养鱼、水上发电,既生产清洁电力,又孕育“蓝色粮仓”。来到莆田市南日岛,一座巨型“风车”——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海上平台“国能共享号”,随着海风转动。

  “4兆瓦风电机组在满功率运行状态下一天可发电9.6万千瓦时,约能满足4.2万人一天的生活用电需求;一个养殖周期的鱼品收入可达到数百万元。”项目负责人介绍道。

  科技赋能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只是缩影。这些年,福建以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为系统部署,为高质量发展提“数”增效。

  眼下,福建省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居全国第三位;2023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8.3%,提高3.4个百分点,动力电池、新型储能、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表现亮眼;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等未来产业正积蓄强大发展势能。

  ——“民生清单”变“幸福账单”

  绘就百姓美好生活新图景

  丰收时节,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码头汽笛悠扬,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徐徐靠港,一片繁忙的景象。

image.png

东山县澳角村风光。东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以海兴村、以海强村是澳角村的“幸福密码”。在这里,“村民上岸当主播”,原生态海鲜“游”上了互联网。据了解,目前全村电商产业人才队伍达到530多人,日均发货量超2000件。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7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万元,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不只是澳角村,一路向北、穿山越海,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也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金秋至,稻见黄,日子也跟着忙了起来。下党乡的山野间,一座座茶园层层叠叠,一缕缕茶香沁人心脾。在这里,祖祖辈辈口传手教,很多村民懂得怎么种出好茶。

image.png

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下党乡党委供图

  “现在采茶已经接近尾声了,今年的收成好着咧!”村民王菊弟成立的联合社有6000余亩茶园,616户社员,纳入公司统一管理,一年能产出5万多斤高品质茶叶,望着“尽收囊中”的好茶,他笑得合不拢嘴。

  何曾想到,如今生机勃勃的下党乡,在上世纪80年代建乡之时曾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

  时光如白驹过隙。为打破贫在“农”上、困在“山”中的桎梏,下党持之以恒谋产业,锥栗、高山果蔬、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多点开花”。2023年,下党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952元,比2018年翻了一番。

  望着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刘明华感慨,“曾经村里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如今天堑变通途,村美了,百姓富了,今昔对比,恍若梦里。”

  民有所盼,政有所向。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一年不落开展为民办实事,一年一个台阶,将一张张“民生清单”变为百姓“幸福账单”。

  ——在福州,军门社区30余年持续提供“爱心年夜饭”,前不久,又升级了社区“长者食堂·学堂”,面积达160多平方米,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小社区”里充盈着“大幸福”。

  ——在三明,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松领头开通运营短视频账号“小吃书记”。这些日子来,“小吃书记”账号开展助农直播带货活动近百场,最高峰两个小时销售额达10万元。

image.png

游客在“寻根追味”小吃街品尝地道小吃、采购伴手礼。沙县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龙岩,上杭县古田镇社下山西麓,“古田会议永放光芒”8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当地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融合发展,老区吃上了“旅游饭”。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八闽大地山海同频、东西共振,行而不辍传递着可感可知的民生温度。数据显示,福建省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3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6.9%,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逐绿而行、因绿而兴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天净如洗,碧波荡漾,白鹭翩翩掠过厦门筼筜湖面,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昔日,这里是望而生畏的“臭水湖”。“过去污水横流,垃圾遍布,鱼虾绝迹。”筼筜湖“市民湖长”陈亚进回忆,当地人曾谈“湖”色变,避而远之。

image.png

厦门筼筜湖周边城市景观。施辰静 摄

  数十年光阴流转,厦门先后开展五期筼筜湖综合整治,湖区水质显著改善,水体复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曾经的“臭水湖”,眼下成了白鹭翱翔、繁花似锦的生态湖、幸福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厦门最大的发展优势和宝贵财富。”如今,陈亚进每天都来巡湖,风雨无阻,“有时候我站在亲水平台眺望,夕阳下金黄色的湖面波光粼粼,岸边传来阵阵欢声笑语,那样的画面很美。”

  筼筜湖综合治理为厦门城市治水、生态建设蹚出了路子,也成为福建绿色“家底”中的一隅。

  福建山海相依,生态优势独特。这些年,从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到创建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青山绿水间,福建交出高分“答卷”: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优良并持续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连续45年保持全国首位。

  南平武夷山就是做出这份高分答卷的“优等生”之一。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一张巨大的蓝色智慧屏幕跃入眼帘。

  “我们运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智能化技术手段,通过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天空地’全方位、全天候监测,提升了生态保护能力。”工作人员范志伟轻触鼠标、拉近镜头,黄腹角雉、鬣羚、红豆杉等动植物便出现在巡护镜头里。

  数据显示,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6.7%,森林蓄积量967.65万立方米;野生高等植物种类达3404种;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九曲溪流域水质常年保持Ⅰ类。

image.png

武夷断裂带雄姿。黄海 摄

  逐绿而行,因绿而兴。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福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更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福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在“全国林改第一县”龙岩市武平县,林下种植紫灵芝总面积超4万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紫灵芝生产基地,全县从事灵芝种植相关人员超4000人,2023年实现人均年增收4万多元。

  在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常口人20多年来坚定守护1.9万亩山林,村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2.8%,村民在美丽家园端上了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文旅康养、水美经济的“金饭碗”。

  在闽西山区,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于2023年年底在长汀县完成:当地两家矿企以180万元价格,购买罗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碳汇10万吨。

  ……

  时至今日,产业向绿、生态向美实现双向奔赴,福建以占全国1.3%的土地、3%的能源消费,创造了占全国约4.3%的生产总值,绿色产业竞争力不断跃升,绿色也成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底色。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去日斐然,皆成序章。新起点新征程,向上向前的力量浸润着八闽每一寸土地,福建正凭着只争朝夕的干劲、滴水穿石的韧劲,乘势而上再谱新篇。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