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02:32:40 来源: sp20250102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在建核电装机规模均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产业转型“绿色”可期。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全面绿色转型“路线图”,提出“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绿色转型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挑战。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的国情没有改变,化石能源和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此外,全球绿色转型进程面临波折,环境和气候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绿色贸易壁垒升级。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的出台恰逢其时,为推动能源领域的深刻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能源转型迈向“绿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清洁基石。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6.53亿千瓦,同比增长25%,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的53.8%,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已超过煤电装机。
“新能源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为推动能源绿色转型,需多方发力、多点共治,实现从供应端单向发力到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的根本转变。要让绿色能源‘活’起来,实现供需协同更加精准高效。”杨雷认为,“传统能源体系以化石能源为核心,主要聚焦于供应端。而现在,我们也需要‘自下而上’地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以需求为中心,促进新能源的互补应用与优化发展,确保能源转型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记者关注到,《意见》对需求侧管理也做出了具体部署,明确提出了“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要求,并强调要“合理规划建设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所必需的调节性、支撑性煤电”,以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能源体系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正如100多年前汽车初现时,大多数人因其与当时为马车设计的道路不兼容,且加油修车设施匮乏而认为它前途渺茫。如今,新旧能源的转换同样需要我们为其重新规划‘道路’。”杨雷举例说:“电动汽车需要配备足够的充电桩才能安心上路,同样地,波动性较大的风光等新能源也需要充足的系统灵活性来确保其安全运行。”
“过去,我们在谈论新能源时,经常会提及‘绿色溢价’这一概念。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提质升级,现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已经成功迈过了‘价格门槛’,惠及更多群众。”杨雷介绍道。
美丽中国因“绿”而兴,点“绿”成金。
绿色低碳转型正持续深化,各地正积极探索并发展绿色产业,新兴产业风起“绿”涌。
在渤海海域,百万千瓦装机的海上光伏项目开工建设,200多万块光伏板建成后将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养殖,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17.8亿度,渔业养殖年收益2700多万元;在甘肃武威腾格里沙漠,“光伏治沙+健康产业”基地为河西走廊创新建设“绿电、绿洲+健康产业”风景线;在西藏那曲,吉措百兆瓦风电储能一体化项目开工,18台风机建成投产,每年可以发电约2.37亿度,为西藏北部地区提供更加可靠的清洁电能……全国各地紧锣密鼓地“追光”,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突破,为我国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绿色转型中,如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接下来如何持续发力?
“应保持能源生产能力的韧性,实现新旧动能迭代转型。”对此,杨雷表示,“能源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能源体系,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比重高,转型任务重、难度大,需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从改革与创新中获取更大动力,最终依靠市场的力量实现可持续的转型与发展。”
杨雷认为,通过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对能源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是实现新能源高比例就地供需协同消纳、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基础,也是实现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的保障。
“随着能源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愈发意识到绿色不仅是发展方向,更是巨大的机遇。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创新,加速推动能源转型,实现新能源对绿色转型的全面引领。”杨雷补充道。(实习生徐皓萱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王仁宏、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