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3:47:48 来源: sp20241115
7月17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摄
7月25日,北京中轴线北段风貌。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7月17日,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团队成员在永定门前作业,运用科技手段,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摄
始建于元代,成形、调整于明清时期,发展、保护于近现代……自肇建迄今,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展现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决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增至59项。
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文物腾退保护利用、文物修缮等工作,北京中轴线的历史画卷变得更加真实、立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介绍,北京中轴线是一个长达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它将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有机联系起来,其多元化的空间组织为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
“近年来,作为15处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的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考古成果颇丰。除了正阳桥遗址,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珠市口段排水沟渠遗存等,实证了北京中轴线历代沿用的史实,增强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信度。”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说。
走进北京中山公园,古木高耸、绿草青青,曾经的皇家祭坛环境清幽。
“这里是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坛庙——社稷坛,是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开端。”北京市中山公园管理处遗产办公室主任盖建中说。
盖建中说,近年来,中山公园加强对社稷坛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举办中山公园社稷文化展、中山公园园史展、中轴线主题影像展等,以实物、历史资料、老照片等为载体讲述鲜活的历史文化故事;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弘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
历经多年的公众化转变过程,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故宫、太庙、天坛、先农坛等昔日的皇家宫苑建筑和礼仪祭祀建筑均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或博物馆。
晴朗的夏日,天坛公园祈年殿前,游人熙熙攘攘。近年来,经过腾退保护,天坛的历史风貌得到极大的恢复,这座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近年来,北京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同步推进。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出台以来,“老城不能再拆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推进重点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不仅让中轴线上的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让居民的生活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升。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不仅有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而且包含保护协调机制的搭建、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阐释展示体系的构建。”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说,在北京中轴线10多年的申遗过程中,北京的城市肌理也得到了有力保护。
“北京中轴线承载的是一个古今交融的大国首都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邓超说,“未来,北京中轴线上将会有更多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古迹,让公众能走得近、看得到、读得懂。”
(据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 记者罗鑫)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8日 03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