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22:59:32 来源: sp20241118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东中心育耐盐良种、创种植良法
答好盐碱地里的“数学题”
◎本报记者 张 晔
过去,这里是废弃盐田——顺泰农场,经年累月晒盐留下的斑斑盐渍似乎还未褪去;如今,这里已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沉甸甸的稻穗让人惊叹。
今年,江苏顺泰农场万亩示范基地核心区首次大规模示范种植的耐盐水稻新品种“南粳盐1号”和“盐稻21号”喜获丰收。10月22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东中心(以下简称华东中心)在江苏盐城进行耐盐水稻连片高产攻关示范田测产。
专家组对示范田进行收割测产,经称重、测水分、量面积、除杂等程序后,计算出平均亩产。最后,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作为测产专家组组长宣布:“扣除杂质和含水量后,‘南粳盐1号’和‘盐稻21号’折合亩产分别为561.1和531.5公斤。”
优秀基因加进去
金秋十月,江苏条子泥垦区一望无际的稻田即将收获。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是滩涂盐碱地,奶白色的盐霜点点聚集,地表0—20厘米土壤平均含盐量6.8‰—26.6‰,有机质含量低于6‰。
“从田间长势情况来看,‘南粳盐1号’秆青籽黄,稻子熟相特别好。”顺泰农场生产区负责人蔡小平说。这里自2014年开始围垦改良,如今已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这样的改变,得益于科研人员在选育良种、探索良法等多个方面的不懈努力。
江苏水稻种质资源丰富,在开垦滩涂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改良盐碱地的经验和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盐城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就开展了耐盐水稻研究,并取得重要的研究进展。华东中心自建设以来,完善了水稻耐盐性鉴定评价技术体系,对新征集的3000多份各类资源进行耐盐性鉴定,并创建耐盐水稻种质资源数据库,制定耐盐碱水稻鉴定技术标准3套,筛选出耐0.6%以上盐度(灌溉水)新资源20余份,优异亲本(品系)5份,审定新品种8个;另外,华东中心的专家还发现了4个耐盐性相关基因位点,为下一步的耐盐水稻育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华东中心主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张亚东表示:“‘南粳盐1号’长势好、熟相好,产量和耐盐性也表现出色,该品种在淡水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在土壤含盐量0.5%以下的盐碱地种植推广。”
目前,华东中心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和手段,选育出一批既耐盐碱又具备优质高产抗病特性的水稻新品种,8个耐盐碱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多个后备新品系在参加区域试验。其中,“南粳盐1号”适宜在江苏、山东沿黄粳稻区及土壤含盐量0.5%以下的盐碱地种植。其作为特殊类型品种,已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2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
专家组一致认为“南粳盐1号”和“盐稻21号”表现出较强的耐盐碱特性,并具有优质、高产等优良性状,从测产结果来看,耐盐粳稻的生产水平已经基本接近大田常规种植的水稻产量水平。专家组建议充分发挥该品种优势扩大推广范围,使其在江苏省盐碱稻区水稻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土壤盐分减下来
向盐碱地要粮,良种还需配良法。我国现有沿海滩涂面积3518万亩,其中江苏省内达1031万亩,且每年以3万亩左右的速度增长。沿海滩涂是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但在过去,由于缺少改良滩涂的科学方法,滩涂只能用来晒盐养鱼。
为此,扬州大学等华东中心的共建单位共同开展盐碱地改良与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通过淡水洗盐、重施有机肥和磷肥、增施土壤调理剂、施加冬种绿肥等快速高效脱盐培肥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耕作层土壤盐分下降,肥力提升。
华东中心副主任、扬州大学教授戴其根介绍,在种稻前通过采用“耕、泡、旋、排”流程,将水稻移栽时的耕层盐分控制在1.5‰—2.0‰。在此基础上,选用耐盐适种优质高产水稻品种,采用以“培育壮秧、窄行密植、水肥耦合、控盐促长”为特征的机械化精确栽培技术,实现盐碱地水稻高产、稳产。
江苏鹤乡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过去是小型盐场,退盐还耕后先后种植耐盐性的菊花和苣芋,都未能改良土壤。今年初,科研人员实施“以水洗盐”“以水压盐”等配套技术措施,种植68亩“盐稻21号”,田间长势良好,预计产量可达每亩400公斤以上。
华东中心现已在江苏、山东沿海等的盐碱地建立“南粳盐1号”“盐稻21”等耐盐碱品种的示范种植区,带动耐盐碱水稻示范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超400公斤。
据了解,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具备水稻种植条件的盐碱地达1亿亩,如果得到有效开发,种植耐盐碱水稻新品种,有望年产400亿公斤大米。柏连阳表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选育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已有11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未来盐碱地产出的稻米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编辑:房家梁】